楠木軒

考研調劑,花幾萬元就能“保過”?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激烈的考研競爭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很多學校陸續開始複試,未能被第一志願錄取的考生,則要面對越來越“卷”的調劑。此時,一些培訓機構嗅出了其中的“商機”,試圖通過製造焦慮和虛假宣傳謀取暴利。

近日,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開展相關業務的培訓機構不在少數,有工作人員就向記者表示:“管理類專業B區院校不挑地區不挑學校,調劑複試輔導費為13800元,定向學校廣西某高校全日制MBA(工商管理)、MTA(旅遊管理);非全日制MPA(公共管理)調劑費用為39800元,不過可全額退費。”但記者調查後發現,現實情況並沒有培訓機構説的那麼簡單,每個學校的調劑和複試細則都不同。

平心而論,像研究生招考這樣嚴肅公正的國家考試,任何一家培訓機構都不能打包票,説交了多少錢就能“保過”。因為,能否最終錄取,決定權並不在培訓機構一方,而招生的學校,也不會跟培訓機構有什麼合作。起碼從目前的媒體調查來看,暫無證據證明哪家培訓機構有“手眼通天”的本事,能跟高校招生部門合作,否則就成了涉嫌教育腐敗的暗箱操作。一些培訓機構之所以打着“保過”的幌子,説到底還是瞄準了考生急於“上岸”的焦慮心態,以至於虛假宣傳,誘導消費。

在不少人眼中,考研調劑中存在“信息差”的問題,誰能掌握更多調劑信息,誰就有可能捷足先登。相比第一志願的招考和錄取流程,考研調劑給一些人留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印象。

筆者也有一些同學參與過考研調劑,如何獲取調劑信息,瞭解調劑方法,確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有人通過研究生招生網站了解一些高校發佈的調劑信息,有人通過熟悉的老師來幫忙聯繫調劑的院校,還有人甚至會給心儀的調劑院校老師發郵件毛遂自薦,讓對方瞭解自己的讀研意願和深造能力。以上種種方法在現實中都很常見,但不論怎麼做,都需要基於兩個前提:目標專業沒招滿人,還有調劑名額,以及自己的實力和初試分數,能夠達到調劑的要求。

因此,調劑絕非靠什麼“特別手段”就能成功,而是要基於現實。從考研分數來説,若不滿足A區的分數線,即便培訓班的“輔導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讓考生在A區高校“上岸”,最好的情況,就是去一個B區的好學校。而從考生的複試能力來講,調劑環節照樣會考察考生的基本功,尤其是面試水平,這些都不是靠短期培訓就一定能“保過”的。只有打好基礎,有充足的準備,才能讓考生在調劑時順利一些。考研調劑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讓考生在初試發揮失誤的情況下,能多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

考研初試和高考很像,都是“分數決定一切”,而且成績是“一錘定音”的,高手也有可能發揮失誤,但他們可以通過調劑來獲得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也算不辜負自己的努力。因此,那些調劑成功的考生,多數還是靠着自己的長期積累,而不是“臨陣磨槍”,更不可能指望一些培訓機構的“保過班”。

好在,一些培訓機構的不當行為已被媒體曝光。那些試圖利用考研調劑販賣焦慮的商家,還需意識到:這種行為涉嫌違背《廣告法》和《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相關要求,很有可能因為虛假宣傳而受到懲罰。

對考生而言,考研調劑沒有捷徑可走,與其把心思放在“保過”的承諾上,不如靠自己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只有自立自強靠自己,才能緩解“上岸”焦慮,只要盡力而為,也就問心無愧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