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日前,相當部分高校宣佈,2022年研招復試第一階段(第一志願考生)工作已經完成。這其中,不少初試成績高分翻車失意者,也有低分逆襲成功的幸運兒,也引發了不少人對研招復試的“非議”。
特別北京某醫學院某專業,初試331分考生,在複試中逆襲390分而成功上岸;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碩專業一生生,初試第一且數學滿分,照樣在試中翻車,令人唏噓。
有網友認為,複試人為主觀因素太大、為“貓膩”提供了隱藏空間,但也有網友指出,初試成績過線甚至分高,只能説明“記住”了基礎知識,並不一定具有潛究潛質,更不一定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在複試中翻車並不意外。
綜合多所院校的複試、錄取結果來看,初試成績高,複試成績亦高是趨勢,這就説明多數考生的“知識”和“能力”具有一致性,複試是可信的,公正的,公平的,我們不能因為有個別考生的意外情況而就對所有院校複試存疑,甚至要否定複試。
初試筆試能不能體現考生的水平?答案是能,否則的話,為什麼要先進行筆試呢?但這個水平,只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能靈活運用,則是另一碼事。就像一個人會背菜譜,但不一定就能炒出好吃的菜一樣。
有人説,複試就20分鐘,能不能測出考生研究潛質的高下?答案也是肯定的。俗話説,行家了伸手,就知有沒有。一個人的能力不得非得通過“實際操作”,通過“望聞問切”完全可以斷定,這一點,不要説老中醫,就是我們常人,也都有切身體會。
“術業有專攻”。鞋和腳合不合適,唯有穿鞋的人知道,一個人有沒有研究能力,也唯有考官來評價,局外人的主觀臆測沒有任何意義。
研究生招生,是招那些基礎知識紮實,又有研究能力的考生,不是招大腹便便卻了無生機的“書櫥”,如果只憑初試高分就能“入研”,那研招就不需要這麼麻煩了,導師從實驗室裏搞幾個機器人甚至弄幾個計算機硬盤來就可以了。
因此,研招復試,初試高分翻車和低分逆襲實屬正常現象,那種以為研究複試“人情化”“沒準頭”“存貓膩”的想法,不過是自己的主觀臆斷,要麼是對研究生未來學習和培養目的和過程不夠了解,要麼就是別有用心,那種試圖只以初試成績定乾坤的“去複試説”,更是站在路邊説的外行話!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