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今這個需要高精尖人才的社會中,眾人都紛紛將目光投向國內的“一流大學”,畢竟那些大學裏所承載的都是經過了嚴格高考而選拔出的全國最有實力的人才。而“一流大學”的建設對於我國來説也是個大問題,怎樣才能被稱得上是個“一流大學”呢?有優異的人才資源,有較高科技的教學設備還有不容忽視的學習風氣?為了建設“一流大學”,我國不少高校可謂是使盡了力氣。我國建設“一流大學”為的是與國際接軌,推動我國的高等教育,讓我國的高等教育能夠更上一層樓,然而不少大學卻是扭曲了這一意思。
不少大學為了能夠擠進“一流大學”的行列中,不惜開始了各種攀比,爭碩士點、博士點,放寬教授資格評審,這使得不少大學教授根本就達不到標準要求,以至於學生都得不到應有的教育,更甚者讓本校的博士生都充滿了虛假性。這還不算,一些大學還往自己身上砸了不少錢,為了購買更加高科技的設施,為了有更加充足的資金去進行學術研究。但是,這樣的前提是需要有高技術人才的帶動,缺少了高技術人才,有再多的錢不知道怎麼操作使用又有什麼用處呢?
“一流大學”的評比結果,自然是需要有比較的。相信大家都曾看過各種各樣的全國高校、世界高校排行榜,不少的平台以此來吸引目光,這也使得學校間與學生間有了心理變化。作為學習和進修的地方,怎麼能夠有這樣膚淺的想法呢?不少我國的“一流大學”都為身處這一檔次而十分驕傲,但是現實卻讓人十分尷尬。例如説,清華北大一向是我國的頂級學府,其中可謂是聚集了全國各地的人才,但是卻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在世界上是什麼樣的地位相信也是眾所周知的,而清華北大作為我國的“一流大學”卻沒有出過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隻能説明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基本上世界著名的大學都出過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受着真正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們在學習中成為了更好的自己。而我國在這方面確是應該反思,為何我國自詡“一流大學”的清華北大都沒有出現獲得國際認可的“超一流人才”,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還需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