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今年高考的情況來看,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了新高考模式!
但是面對新高考政策,許多學生和家長們一頭霧水。
新高考規則是什麼?
比過去更容易,還是更難了?
需要提前做哪些準備?
在新高考中,「選科」無疑是最大的改革焦點,從文理分科變成“3+3”或者“3+1+2”模式,徹底告別傳統文理時代!
新高考政策,你瞭解多少?
“新高考”這一名詞,其實家長們並不陌生。早在2014年,3+3新高考政策就在上海、浙江(7選3)開始啓動,而後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也加入其中。對於孩子來説,新高考模式下的他們可以通過分析興趣、各科成績、性格特點、思維模式等,判斷出自己在哪些學科上有優勢、有潛力,從而更瞭解自己,也更易於做出對於未來的規劃和選擇。
2018年,“3+1+2”模式走入大家的視野,湖南、湖北、廣東、重慶、河北、遼寧、江蘇、福建八地加入“3+1+2”新高考,而這八地的應屆高三同學,在2021年也將參加改革後的首次新高考。
對於還不太瞭解“3+1+2”的同學和家長們,我們先來簡單科普一下:
“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是必考科目。
“1”為首選科目,學生必須要在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科。
“2”為再選科目,學生可以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個科目中再選擇兩個。
新高考模式的更加自由多樣化,也讓“3+1+2”模式的組合方式變成了12種。這樣組合的好處在於,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儘量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參加高考。
例如,某同學對政治學科沒有興趣,但是很喜歡歷史和地理。在舊的模式下,選擇文科的他就必須參加政治科目的高考。但在新的3+1+2模式下,他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歷史+地理+生物”或“歷史+地理+化學”。
等級賦分,你完全懂了嗎?
而隨着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我們也就不得不提一個非常眼生的詞——等級賦分。
等級賦分的基本思路:將每門選考科目的同一類型考生成績按照分數高低依次排序。排序中,根據比例劃分不同等級,按照公式賦予不同等級分。
不同省市的等級賦分制度有所不同,在這裏我們以北京市3+3新高考模式的賦分制度舉例(在所有賦分制度中,北京的制度較容易被理解)。
如果這張圖大家沒看明白的話,我們下面來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
北京的A同學物理考了84分,全市排名為19.78%,根據等級賦分表重新賦分後,定為等級B1級,最終成績變成85分;然而該學生在歷史學科考87分,但在全市排名5.17%,根據等級賦分表重新賦分後,定為A3級,最終成績變成了94分。
經過等級賦分後,考生卷面成績轉換成該科目內排名從而計入高考分數,這樣的等級賦分制避免了分分計較,而是更應關注自己單科的排名。
而3+1+2新高考下的等級賦分制度又有所不同,只有“2”(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有賦分,其他學科仍是卷面裸分。我們以廣東省的文件為例,再來看看是如何換算的:
相比北京的賦分模式,廣東省的等級分換算公式要更復雜一些,可能大家看的不是很懂。
但歸根結底,一個很重要的中心點就是,無論是在哪種賦分制度下,原本考的分數高低已經不是最主要的,而在該科目中的佔比才是關鍵。
舊模式下,學生單純從分數高低來判斷自己對於某一學科的擅長程度,但是由於試卷難度不同,很難在全科之中進行橫向比較,從而也就很難得知自己究竟擅長哪一科。
信息學奧賽 考入名校的另一種途徑
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20年起實施“強基計劃”。
隨後,清華、北大、南開、天大等高校陸續公佈了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作為替代自主招生的新招生方案。
這其中就有一條對申報“強基計劃”學生的條件規定:
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破格入圍條件為高中階段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
就是説,“信息學”奧賽,這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另一條道路。
如果我們把2020年清華大學姚班智班76名學霸名單再看一遍:
進入姚班、智班的這76個學霸,基本上都是數學、物理、信息學的國家集訓隊隊員,其中信奧賽選手就佔了25位之多!
以前我們總説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恐怕還要加上信息學了,現在編程學得好的孩子也是各大高校爭搶的“香餑餑”。
——————————分割線——————————
在新高考政策推出的“3+1+2”模式下,雖然多種的選科組合可以充分做到興趣與學習相結合,但對於做好未來發展的精準規劃,還是要謹慎再三。
所以這個時候,還是建議大家留一手,不妨考慮一下走通過“信息學奧賽”參加“強基計劃”這樣另外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