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來一次,會少些“性價比”

□ 王俞歡

沒上大學之前,聽舅舅提過“60分萬歲”的説法,那時候,好像只要拿到畢業證,就能收穫一輩子的鐵飯碗。

可當我真正邁入大學校園,才發現事情在這30年裏變得“面目全非”,大學並沒有那麼“好混”。在學長們的介紹中,國內讀研、出國深造和工作的3個選項裏,讀研是最穩妥的選擇。

而要升學,績點就是王道,是保研排名的最關鍵因素,是從考研面試中脱穎而出的法寶,是拿到各種項目和機會的敲門磚。我從大一開始就奔着保研的目標努力,而且,我不想繼續留在已經生活了4年的校園,想到更大更好的學校裏去看看。而要保研外校,成績必須在金字塔尖之上。

未能免俗,我也選了幾門“水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大課、人多,在這些課上,你有時乾點別的,老師也不會難為你,而期末論文,只要你態度端正,成績總還過得去。

我曾上過一門內容繁複、體系龐大的課,這是被學長學姐推薦的。坐滿200人的教室裏,老師不可能花20分鐘點名。而期末一篇論文的任務量,對於當時狂追績點的我來説,“性價比”很高。記得論文我寫得非常長,字數奇多,好像寫得越多,對這門課理解越深似的——當然也有幾分愧疚的作用,想證明這個學期過得值得。

因為績點的壓力,大學生活沒我想得那麼輕鬆有趣。那些傳説中“上大學就解放了”的日子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考試周通宵明亮的自習室、焦慮疲憊的身影和0.01分之差就可能相差好幾位的排名。

績點爭奪戰當然引起了學校的注意。為了緩解“唯分數論”的現象,保研排名從只看成績,變成了成績佔80%,科研水平和綜合素質各佔10%。然而這又引發新的追捧,為了提升科研水平,很多同學為參加學術競賽,但5個人的調研小組中,總會有一兩個人在“划水”,貢獻很少,卻也能拿到加分。當然,還有同學盯住“綜合素質”,參加了太多學生工作,以至於耽誤課內學習……我只能説是各走各的道吧,他們總會盯着加分指標加滿了才罷休。

一到期末,對績點敏感會達到峯值,考試周各種“錦鯉圖”風行朋友圈。等到考完,出分又是一個個“步步驚心”的時刻。有次期末考試完,我正在後海滑冰,突然看到羣裏已經查到成績的同學叫苦連天,我連忙抓住冰場欄杆停下,屏住呼吸查詢這門高達4學分的專業課。幸好,成績比預想中要好得多,總績點因為這場“勝利”上升了不少,那一刻周圍的冷風也是幸福的,我長舒一口氣加入擁擠的人羣中去,這學期終於“安全”結束了。

回顧4年的生活,為了保住績點,我的確錯過了許多有趣卻沒法為綜合排名加分的事。那些精彩的、我感覺真能學到東西的課,因為怕被“拉分”,我沒選,但有時候,我會擠出時間去旁聽。週末路過草坪,吉他協會的樂隊在為演出排練,輪滑協會的隊員自由地穿梭。我會羨慕地望着他們,但卻和那些時刻把績點揣在心裏的同學,徑直走向了圖書館……如果重來一次,我是否還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度過4年呢?我想我可能做不到完全“免俗”,不考慮績點的規則,但也許會盡量調整,少一點功利,在學業發展和完成指標中努力平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2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重來一次,會少些“性價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