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
這個地方,東周春秋時為被西戎佔領,戰國先秦時被月氏人佔,後被匈奴攻破,佔領建城池。漢代以前,河西走廊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後漢武帝劉徹初設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後武威郡分張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併入華夏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關於河西走廊對中國的意義,這些年,專家只願説出了一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着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裏相互激盪,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另外是,關於西漢設置河西四郡的歷史功績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擴大了漢朝對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了新疆統一於漢朝;將河西遊牧區建設成為農業區,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方便條件;發展了河西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創造了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
這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專家們一直不願意説出。即是河西走廊這一狹長的區域,在充當文化與經貿輸血管的同時,也把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分成了一東一西兩個部分,使他們相互得不到有效的聯繫互動,甚至將他們完全孤立了起來,從而減輕了他們對於中原王朝的入侵壓力。
幾乎是在劉邦建立漢帝國的同時,匈奴的冒頓關於也統一了中國北方草原。但是,當時的漢帝國根本沒法與匈奴抗衡,在匈奴的入侵、騷擾下只能忍辱負重。為什麼呢?連成一線的北方草原民族就是一個強大的整體,兵強馬壯,來去自如,而漢朝則在建立之初,由於戰亂等原因,不但在軍事上,甚至在經濟上也處於弱勢。今天,匈奴人問你要錢糧,不能不給;明天,匈奴人要你嫁公主,也不能不答應。
劉邦原想定都 洛陽,後遷往長安,這就讓匈奴對漢朝始終造成黑雲壓城之勢,只要你惹他不高興,他可以隨時來攻,而且,只要一過今寧夏固原這個地方,到長安是數百公里的平原地帶,無險可依,匈奴人打垮漢朝似乎也不需要多少力氣。
然而,佔領河西走廊之後的形勢,對漢朝來説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是河西走廊如同一塊長長的楔子牢牢地打入了現在被我們稱為東疆的哈密、吐魯番一帶,而漢朝對於當時西域(最初不包括今天的新疆北疆地區,僅限於新疆南疆地區)經營和佔領,一方面打通了貿易與文化的通道;另一方面出河西走廊越過羅布泊沿崑崙北麓向西,無形中使位於生活在青藏高原,尤其是青海高原古代羌族等民族處於孤立的境地,完全切斷他們與匈奴的聯繫。
這實際上等於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實力一切為二,意義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與後來漢王朝對今青海東部的經營,基本已使曾與與匈奴聯手、共同對付中原王朝的古代羌族生活在名符其實的“苦寒之地”了。
這是大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走出的一招高棋,而中一招分明來得更猛、更狠,即是出河西走廊向北,進入北疆地區聯合烏孫,與漢朝對於河套地區的經營組合在一起,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陷入漠北之困境,要麼被漢朝滅亡,要麼臣服漢朝。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構想,真正現實它的是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漢武帝是分南北兩步走的,一方面讓李廣利徵大宛,另一方面讓張騫二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
春秋戰國以前,烏孫曾在現今寧夏固原一帶遊牧,其後他們逐漸遷徙到河西地區,後來又西遷伊犁河流域建立起了一小政權。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與大月氏人結盟夾擊匈奴,可是無功而回。隨後,漢武帝展開反擊匈奴的戰爭,在佔領河南後,又發動河西之戰,漢軍節節勝利,至公元前119年終於迎來了“而金城(蘭州)、河西西並南山至鹽澤(今羅布泊)空無匈奴”的局面。同年,張騫認為聯合烏孫國強大,能切繼匈奴右臂,向漢武帝建議拉攏烏孫國,“可厚賂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三年後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向烏孫建議返回敦煌祁連間故地,以便與漢朝共同對抗匈奴。
雖然,漢朝讓烏孫回河西走廊的願望並沒有實現,但烏孫卻與漢朝結成了聯盟。為此,漢武帝不惜拿漢朝的正牌公主與烏孫人換馬、和親。公元前108年,漢朝以宗室劉建之女細君公主下嫁烏孫王獵驕靡。
然而,烏孫與匈奴在種族血緣上有着説不清的關係,獵驕靡接納劉細君的僅代表他只是跟漢建立外交關係,並不意味着他與匈奴的決裂。而匈奴得知烏孫與西漢聯姻以後,亦遣派一名本族女子與獵驕靡成婚,獵驕靡立她為左夫人。
一左一右,在這裏人們當然能看到匈奴人同樣對烏孫的重視,但在當時,匈奴的整體實力已經沒法與漢朝抗衡了。而在公元前105年,劉細君去世後,漢武帝又馬上把楚王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繼任的烏孫王軍須靡,以維持姻親關係。軍須靡死後,其弟翁歸靡為昆莫(王),繼娶了解憂公主,而漢朝對於烏孫的影響力日益增加。
公元前71年,烏孫王翁歸靡親率五萬騎兵自西進攻匈奴右谷蠡王庭,大勝。自此以後,匈奴由盛轉衰,逐漸退出西域,烏孫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翁歸靡決定擺脱匈奴,與西漢結盟。公元前64年,翁歸靡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之子)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叛絕匈奴”,漢朝答允,烏孫與西漢的聯盟正式被確立。不過,當時西漢通過聯姻保持與烏孫結盟的基礎實已消失,漢朝已經憑藉自身的力量打敗了匈奴。而漢武帝他老人家那時也已經去世,他派張騫聯合烏孫“切繼匈奴右臂”的計劃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獲得成功。
這中間值得一説的是,為了拉攏烏孫,漢朝除用劉細君、劉解憂兩位公主和親外,還向烏孫嫁過另一位公主——相夫公主。公元前64年,翁歸靡再次上書,表示願立漢朝的外孫元貴靡為嗣,要求再派漢公主聯親,加強漢朝和烏孫的關係。漢宣帝派解憂的侄女相夫為公主,下嫁元貴靡;烏孫也派使者三百人,來漢朝迎娶相夫公主。相夫公主一行到達敦煌時,得知翁歸靡已死,烏孫貴族另立軍須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泥靡為昆莫。對此,漢朝十分不滿,決定迎回相夫公主。
這個親雖然沒和成,但這些和親公主們,尤其是細君和解憂,都為發展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關係,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後人為了紀念她們,或者將她們的事蹟載入史冊,或者編成故事流傳,時刻提醒着我們不要忘記她們!
這就是河西走廊對中國的意義,它像一隻巨臂,勇猛萬里自信地伸入西域,將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整體實力一分為二,減弱了他們對抗中原王朝的能力,促進了中原王朝對於西域的統一。而且,在西域,它奇蹟般地長出了兩個隻手,一南一北,將今天的新疆地區温情也有力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新疆成為祖國永遠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北方少數民族來説也是一樣的,丟掉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被分割,沒有進軍中原的能力。史實也是這樣的。元朝之所以能統治中原地區,也是這麼個道理,鐵木真先是不惜一代價,打通了蒙古高原與西域,在中亞完成鉅額的戰爭貯備,對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人進行了歷時22年的戰爭,攻滅西夏,進而滅掉金朝,將中國北方“連”成一個整體,才進一步入侵中原的。至於清朝,是個例外,一方面有李自成等人的“幫忙”、吳三桂等人的投降;另一方面,明朝當初確也沒將他們當回事。而清人入關後,最早也是嚮明朝稱臣的,他們最初連統一中原的夢都不敢做過,更別説敢想統治中國了。(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