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唐澤文
9歲的博史麼惹合第一次感受到,上課原來可以這麼有趣。
博史麼惹合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特木裏鄉木爾小學三年級的學生。9月1日,她發現課堂變得不一樣了:“老師給每個同學都發了一張A4紙。中間有個二維碼,老師説是代表每個人的名字。碼四周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提問時,只需把代表正確答案的顏色向上舉起,老師很快就知道誰答對了,誰答錯了……”
博史麼惹合覺得,這堂課的氣氛很“熱烈”:同學們紛紛高舉起手中的A4紙。坐在兩側的同學使勁兒探出身子,後排的甚至站了起來——生怕自己的名字被遺落或滯後。
“我搶答得了第一!” 12歲的阿力麼楊菲臉上充滿了喜悦,“過去上課,我很少舉手發言。很多答案知道,但怕答錯了,會被老師批評。”當手裏多了一張A4紙後,她突然覺得不害怕發言了,在和同學們一起“搶答”時,只希望“舉得再快一點。”
“一張簡單的A4紙,卻激發了課堂的活力和學生的積極性。”木爾小學校長吉玲英感慨道,教育科技的發展,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大涼山的教育。
獲取知識,才能真正走出大涼山
蘇呷日曲,畢業於雅安技術學院。這個曾經走出大涼山的90後年輕人,去年毅然辭掉在廣東的工作,回到布拖縣,成為了一名教師。
“看到那些外出打工的老鄉,因為沒文化,找工作特別難;很多人普通話説不好,日常沒辦法和周圍人交流。”親身的經歷,讓蘇呷日曲意識到,並非身體的離開,就可以實現夢想。他經常告訴自己的學生:要好好讀書,獲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大山。
近年來,大涼山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過去,老師們挨家挨户“捉娃上學”的情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家長們排隊送孩子進學校。
不過,雖深諳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但很多人又難以真正找到那條“走出去”的路。
比如楊菲,課堂上因為害羞她很少主動發言,遇到聽不懂的問題,更不敢和老師交流,“很容易走神。”
“只有讓他們喜歡上學習,才能真正地學進去,學下去。”吉玲英表示,當前,大涼山的教育硬件設施設備非常好,當地最漂亮的建築也是學校。“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師資不足。”
以木爾小學為例,2020年,全校1200多名學生,在編教職工僅40多人。有限的人力不得不優先傾向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
再加上教學資源匱乏,導致美術、體育、音樂等素質類課短缺。長此以往,單一的學習內容,很容易讓孩子們感到枯燥,從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一張A4紙,探索鄉村教育信息化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吉玲英對於教育信息化產生了興趣。
“我之前在拉達中心校任校長時,認識一位叫李明的老師,班級成績特別好,學生性格也很開朗。我就去聽他的課,發現他都是運用信息化手段,自己做PPT,在網上下載資源。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吉玲英開始關注並尋找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方案。
8月,體驗過1張A4紙給課堂帶來的新變化後,吉玲英和蘇呷日曲驚奇地發現,原來,傳説中的AI和大數據並沒有那麼高深莫測,甚至説能簡單地上手。
“大概學了半個小時,基本就會使用了。”蘇呷日曲説。而和他一起接受培訓的幾位老師,也都快速掌握了使用技巧。
將這張“紙”送進大涼山的,是兩名年輕人:凌晨和馬鈺雯。作為騰訊教育的產品經理,他們多次來到這裏,希望能瞭解當前鄉村教育所遭遇的痛點,並藉助技術力量破解。
經過調研,他們決定先從兩個問題入手:首先,要能充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彌補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匱乏的短板;其次,給出的解決方案必須易上手、費用低廉。
“1張A4紙”方案出爐時,令人眼前一亮——整套設備只需幾百元,即插即用。對於剛剛脱貧的大涼山地區而言,不會增加過多經濟負擔,學習、使用成本均很低。
馬鈺雯介紹,使用普通的A4紙即可,只需在教師助手後台設置好學生信息,便能直接打出,不限學科學段。如果丟失、破損,重新打一張即可,這解決了傳統智慧課堂需依託電子產品、建設維護成本高等問題。
“我們給這張紙取名‘趣答’,希望學生們能感受到課堂互動學習的樂趣。”凌晨説,這看起來簡簡單單的一張A4紙,背後卻藴含着當前最為領先的AI智能識別和大數據分析技術。
趣答使用很簡單:上課時,學生只需把正確選項所對應的顏色向上舉起,即可快速被“電子眼”識別,並在黑板上同步顯示姓名和作答結果。“趣答還會根據學生答題的快慢和對錯,給出相應的分數,營造課堂氛圍。”
“學生們很喜歡。”王邦雲體驗後發現,課堂的專注度明顯提高,“小孩子都喜歡看手機、看電視。如果把課堂搞得像手機一樣,自然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當前,大涼山很多老師都在嘗試數字化的教學工具,“但對於課堂學情的掌握和分析,還是個薄弱點。”沙歐梅,在大涼山執教近15年。她最關注的則是學情分析。“這個系統可以讓全班學生都能參與互動答題,並實時展現結果。”
此外,通過趣答來及時瞭解學情,能夠幫助老師迅速對於課堂教學內容、節奏等作出判斷,並適時調整和優化。同時,每堂課的學情,在教師助手平台都能回溯。長此積累,就可以系統地掌握學生、班級的學情,便於進行個性化教學和輔導,真正地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真正把課堂還給孩子們了。”吉玲英説。
整合更多資源,爭取打通“智慧教育”最後一公里
“趣答”只是教師助手的功能之一,其與作品牆、拍批、作業等模塊,串聯起了從“備課教案—課堂互動—學情回溯—家校溝通”的全鏈條,幫助老師增效減負。
以作品牆為例,彙集了海量教學資源,希望為大涼山教育資源匱乏的難題提供新的破題思路。
“除考試學科外,還包括音樂、美術、心理、誦讀等教學資源和課程。”馬鈺雯指出,可緩解專業老師缺乏的問題。“藉助這些內容和工具,老師可完成多種類型的素質課程,還能組建興趣小組。不僅豐富了日常學習內容,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可以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實現身心健康成長。“
過往,社會各界也曾捐助了大量優質資源給到鄉村地區。但因地域和學情等差異,很多優質內容無法和當地學生的需求相匹配,造成了資源浪費。
針對這一痛點,凌晨表示,教師助手可以充當連接器,一方面作為海量優質資源的承載平台;另一方面,以最簡單的方式讓老師將這些資源調整成符合本地學情的課件,打破二者間的壁壘,真正用起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體育青少節目中心《快樂大巴》欄目組、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編輯室、遼寧教育學院等,陸續捐贈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並已經沉澱在教師助手平台上。”凌晨表示,“非常希望能夠聯手社會各界,為大涼山輸送更多優質的工具和內容資源。”
“1張A4紙激發課堂新活力”的故事,只是大涼山眾多教育探索中的一個。隨着AI、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教育普惠也已從對教育資源的補齊,提升到對不同學生的關注。
偏遠地區通過新技術定製滿足當地學生所需的教學內容,正在打通智慧教育的“最後一公里”。
吉玲英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夠真正走出大涼山。“用科技的力量,幫他們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