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學習成績、才藝比拼,再加上朋友圈內盛行的聊娃曬娃……家長們恨不得捲起袖子替娃把所有的事情操辦完。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本文作者趙昱鯤,6歲孩子的爸爸,是一位中美聯合培養心理學博士生,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著有積極心理學專著《消極時代的積極人生》。

他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薛定諤的狗。怎麼回事?讀下去就會知道。理性,而且接地氣的分析,耐心讀完,會有啓發!

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01-

你眼中的老虎, 也許只是野貓

很多父母都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孩子只不過是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就頭皮發麻:“完了,看來他沒有數學天分,以後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麼辦呢?數學是高考必考的科目,看來他上不了好大學了。上不了好大學,一輩子不就完了嗎?”

然後半夜披衣起牀。上網搜索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到處打聽哪裏有好的數學培訓班,晚上就帶着孩子去交錢報名了。

還有些父母,好像如果沒有事情可以焦慮就活不下去似的。先是焦慮孩子説話晚,孩子會説話了,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了,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

總之,前面的焦慮剛消失,後面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焦慮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度——焦慮程度要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匹配。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狸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當然也是一種財產損失,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同來就彌補了。

面對這三種危險,你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對你造成的威脅相匹配: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狸次之,野貓最少。

我剛到美國時,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位女生給在國內的父母寫信説:

“爸爸媽媽,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最近還交了男朋友。他雖然只是初中畢業,沒有工作,但是沒關係,我向同學借錢給他用,因為真愛是無價的。他比我大19歲,對我就像對女兒一樣疼愛,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他有時候不開心了會打我,但我不會怪他的,因為總是我先惹他生氣的。他有很多愛好,比如滑雪。我們上週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兩條腿都摔斷了。所以,我現在是躺在醫院裏給你們寫這封信····

好了,其實前面説的都沒有發生,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沒有交男朋友,身體也很好,只是這學期有一門功課沒有及格。”

顯然,這位女生是怕父母對她有門功課不及格大發雷霆或者過於擔心,虛構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場景,先嚇父母一下,等到父母擔心到了極點才説出她遇到的真正的問題。

這時她的父母肯定已經發現,功課不及格這個以前他們非常擔心的問題,與女兒生命有危險、摔斷了兩條腿、被老男人騙相比,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這些問題,有的屬於老虎級別,比如,那些嚴重影響孩子健康,乃至威脅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

有的屬於狐狸級別,雖然不致命,但可能顯著影響孩子的未來,比如道德品質、社交障礙、學習障礙等。

而大多數問題,只屬於野貓級別,從長遠看並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對你安排的興趣班沒有興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場上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整夜睡不着覺、心急如焚,想盡一切辦法全力解決。遇到狐狸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高度重視、仔細研究,一步一步認真解決。遇到那些野貓級別的問題,你當然也要應對,但完全沒必要徹夜不眠、大動干戈。

如果你對一些影響不大、可以逆轉或者大幅減輕後果的問題焦慮不已,好像生死攸關、前途命運在此一舉。這些過度焦慮,就是自找的。

-02-

焦慮太多,當心變蠢

過度焦慮讓你使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一個次要問題,從長遠看得不償失。我下面舉三個例子,都是人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犯的簡單錯誤。

1、低估選擇的機會成本

我兒子今年6歲,家長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報什麼輔導班。

“6歲之前是學外語的第一敏感期,必須要早點兒開始啊。聽説× ×培訓機 構的外教不錯,一起報吧。”

“現在小學都有要求,人學時必須認識100個字,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幼小銜接必須要做啊,一起拼個班吧。”

“奧數要從娃娃抓起,將來小升初的時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奧數比賽中獲獎,所有牛校都搶着要。去報一個吧。”

這時,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掃興的那個,這個也不報,那個也不學。於是,就有家長來勸我:“孩子反正有時間,閒着也是閒着,多學點東西,藝多不壓身,又不損失什麼,對不對?”

還真不對!孩子損失了其他選擇的機會,付出了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東西的最大價值。

一般來説,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做選擇時也會本能地考慮機會成本。

比如,有人追求你,你會想一想其他潛在的追求者,把他們細細比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還要再等等,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用説如果你投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買房子,你都知道,這筆錢買了這個股票或者這套房子,就不能買那個股票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須謹慎選擇。

可是一到育兒這件事上,父母就沒那麼理性了。英語、識字、數學,哪個不重要?還有手工、鋼琴、少兒編程……不都應該學嗎?

可你想過沒有,對孩子成長有益的東西很多,但孩子的時間有限。

在有限的時間裏,什麼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識上,比如英語單詞量、識字量、數學題,而忽視了那些無法量化的能力的培養,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等。

但是從長遠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麼?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

孩子本來可以用上輔導班的時間自由玩耍,家長眼中的“瞎玩”,其實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 最重要的是能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

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被家長安排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又要聽老師指揮,怎麼可能發展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這些時間在操場上、公園裏和小夥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鍛鍊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哪怕就是發呆,也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靜修創造力,因為人發呆時大腦並不是關機休息了,而是啓動了“默認模式網絡”,這個“網絡”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對孩子未來的過度焦慮,使家長對各種機會的實際成本和真實收益無法做出理性判斷。

為什麼家長在投資、求職的時候都能考慮機會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就對各種“能力提升機會”喪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機會成本呢?

根本原因就在於對孩子未來的過度焦慮,使他們對各種機會的實際成本和真實收益無法做出理性判斷。

2、容易以偏概全,亂下結論

我兒子上幼兒同時,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長對我説:“我也想按照你講的方法育兒,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沒有一點兒競爭力,不給他補課怎麼行呢?”

這個小朋友我也認識——非常活潑可愛,我很奇怪她的家長為何會説她太差:“她怎麼太差了?我覺得不比別人差啊。”

這位家長掏出手機,一邊説一邊劃拉着手機屏幕給我看。

“你看看,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畫的畫,多生動!我們家孩子現在只會畫圈圈!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寫的日記,人家孩子都會寫這麼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現在只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有這個視頻,你聽聽,和她一起學鋼琴的孩子彈的,才5歲巳經彈得這麼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鋼琴課就像要殺了她似的!”

“你説的好像不是同一個孩子吧?你讓自己的孩子和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寫字最好的孩子比寫字,彈鋼琴最好的孩子比彈鋼琴,當然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這麼比還怎麼比?!難道和不會畫畫的比畫畫、不會寫字的比寫字、不會彈鋼琴的比彈鋼琴嗎?那不成了阿Q了嗎?”

“當然不能那麼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這位家長就是犯了取樣偏差的錯誤,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時,不會拿自己的老公和首富比財富、和演員比相貌、和愛因斯坦比智商、和C羅比身材,因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之後就不同了。在班級羣裏發孩子畫的,肯定是那些畫畫特別好的孩子的家長。如果一個班40個學生,有4個家長髮了,那也才佔班級人數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個孩子畫的很漂亮的畫,還能沉得住氣嗎?要知道,這不是藝術學校那些遙遠的天才們畫的畫,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啊。

這時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畫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錯把它當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父母還特別容易把不同孩子的優點集合到一起,成為傳説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和夢中情人、白馬王子一樣,虛構出來的人物。你在買車時不會要求既要有德國車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車的省油,還要有美國車的寬敞,最後還得是國產車的價格。

但到一説到孩子,卻理直氣壯地今天拿他的成績和班級第一比,明天拿他的身體和運動尖子比,後天拿他的情緒和“乖”孩子們比。

要知道,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別人家的孩子”,這相當於要讓孩子一個人打贏全世界。這公平嗎?孩子受得了嗎?

這也是取樣偏差的錯誤,把虛構出來的人物當成了真正的樣本。

這些錯誤,你在找老公或者買車的時候不會犯,為什麼在孩子身上就會犯呢?

因為你太焦慮了,過於擔心那些“素質”、指標對孩子的影響。你對孩子的未來過度焦慮時,會反覆檢查孩子的各項指標,寧可往上比過了頭,也不能往下比鬆了勁。

但這些指標並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標甚至都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這樣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只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3、焦慮接着焦慮,沒完沒了

在我兒子的小學家長會上,校方請家長談談最關心的問題。

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説:“我們孩子剛入學,特別擔心幼小銜接問題。孩子以前散漫慣了,能不能適應小學的節奏?我看到孩子每天那麼早就要起牀,中午還沒有午睡,很擔心他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説:“哎呀,這些問題你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作息習慣調整一下就好了。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我覺得這才是小學階段最大的挑戰。大家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級氣氛不友好,有排擠、欺凌的現象,那可怎麼辦?”

三四年級學生的家長説:“你們這些都是小問題啦,一二年級有什麼好擔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級,學業開始加重,你才知道家長不好當啊。孩子的成績在班裏不理想,我們都得檢討自己哪兒做得不對,怎麼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

五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説:“你們這些都是浮雲,小升初才是關鍵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沒有希望,更不用説好大學了,以後一輩子就都毀了。為了孩子上初中這事,我們都好幾個晚上睡不着了。”

我聽了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從孩子生下來那天起,我就習慣於周圍家長這樣的談話模式了。兩歲寶寶的家長會指導1歲寶寶的家長説:“別擔心他走路的問題,我以前也擔心,我們家孩子到15個月才會走路,但現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快!你要注意的是語言,不要以為他聽不懂,要多和他説話,不然到了兩歲他的語言能力就滯後了。”

4歲寶寶的家長則會對3歲寶寶的家長説:“害羞?不敢和其他孩子玩?這都不算問題!到了4歲,孩子自然就敢了。我就是孩子3歲的時候太擔心了,催得太緊了,逼着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現在,被別人欺負了都不知道生氣,還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哎呀愁死我了!”

最有意思的是,這有時是同一個家長。她在孩子1歲時擔心走路走不好,2歲時擔心説話説得晚,3歲時擔心害羞、沒朋友,4歲時擔心懦弱、被欺負,小學一二年級擔心不適應,三四年級擔心成績跟不上,五六年級擔心上不了好初中……

前面的問題順利解決了,她不是反思自己為何如此焦慮:“這個問題看起來沒有那麼可怕,為什麼我當初那麼擔心呢?”而是立刻撲向下一個問題繼續焦慮。

這是過度焦慮者的一個典型特點,焦慮不隨着問題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時候焦慮老虎,沒有老虎的時候把野貓想象成老虎繼續焦慮。

如果你在工作中一再判斷出錯,卻從來不査找原因,繼續原來的判斷模式,老闆恐怕早就找你談話了,但在育兒過程中你卻理所當然地一貫判斷失誤。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就是過度的焦慮,讓你迅速忘記了這些錯誤,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轉向地平線上浮現的下一個危險。

-03-

你的孩子, 都是“薛定諤的狗”

他們長大後,也許成為銷售狗、程序狗、護士狗,也許成為科研狗、培訓狗、創業狗。他們逐步經歷過高中狗、大學狗、考研狗,有些是生物狗、化學狗,有些是歷史狗、漫畫狗,都要做一段時間的單身狗,大部分會變成養家狗。如果幸運的話,都是房貸狗……

但是你的孩子會到底成為哪款狗,你也不知道,就像薛定諤的貓。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一無所知,一無所能,怎麼就慢慢長成了那個淘氣鬼?怎麼就在腦子裏裝進了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東西?怎麼就變成了一個穩重、負責、努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經常覺得,如果有誰聲稱明白了育兒,那他一定不明白。

薛定諤的狗,就是育兒中最神奇的一點——你的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成為各種狗。也就是説,你有孩子現在是各種狗態的疊加。但是,隨着時間推移,他身上那無限多種狗態,每天都會坍縮無限多倍。最終,他只會成為一種狗。

以上翻譯成人話就是:你的孩子有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但這各種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維、合併,最後在現實中,他只會走一條人生之路。

童年期的孩子,就像微觀粒子一樣,在本質上就是不確定的。這個不確定性,當然會引起你的焦慮,這無可厚非。可是請不要忘了,你要面對的問題,只是一個薛定諤的狗,而不是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要面對的,是生死問題。孩子得了重病,或者吸毒、加入黑社會,這時候不確定的是他能不能正常地活下去,你應該焦慮得日夜睡不着覺。

薛定諤的狗要面對的,只是方向問題。他究竟是學文科還是學理科?一個男孩子,不喜歡金融、計算機,卻喜歡畫畫、讀書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不影響他人生的本質。文科狗和理科狗,也許一類狗比另一類狗的前途更遠大,可哪類狗都可以活出精彩人生;金融狗、IT狗和美術狗、編輯狗,統計數字能顯示哪一類狗能吃到更多的肉骨頭,可每一種職業都可以帶來樂趣和成就感。

哪一種更好?真的很難講。也許在你的眼中,獵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寶寶也許不這麼想。也許到最後你會發現,無論哪一種人生,都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歡樂。這些選擇,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麼沉重。

更何況,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人類的觀測並不能決定粒子在哪裏,你的教養也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未來。那麼,為什麼不擁抱這個不確定性呢?

以前那些不可能存在的機會,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孩子做的事情,只要有一千個人喜歡,每個人每年願意付五百元購買他的服務,他就能過上很好的日子,而在互聯網時代,找到一千個人一點兒也不困難。

所以,請放手讓孩子去做一隻薛定諤的狗。讓他去體驗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去感受在不斷地試錯與校正中完善自我的驕傲。每一次體驗,都是無限多種可能性的一次探索。

既然無法預設孩子的未來,那就用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個不確定的未來吧。你失去的是擔心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的焦慮,得到的將是孩子自己開創未來的驚喜。

當我們能夠放下焦慮,心態平和,也許,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益的幫助。 父母的成長,是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橋樑。

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20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父母的焦慮毫無意義?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