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在之前以秦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始皇嬴政的形象大多偏向負面。
以至於不少同學覺得,嬴政或許早已斬斷七情六慾,任何兒女情長,只會阻礙嬴政一掃六國,問鼎中原的大業。
可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卻虛構出了一位“冬兒”的女性角色。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劇中的冬兒是嬴政的青梅竹馬,嬴政當上秦王后,還將冬兒接到身邊,對其百般呵護。在這之中,冬兒也是為數不多並能得到嬴政信任的人。
《大秦賦》裏,隨着長信侯嫪毐,宰相呂不韋接連被誅,冬兒這個角色也正式與觀眾告別。
起因是嬴政剷除嫪毐時遭到對手反撲,嫪毐派重兵將章台宮團團圍住。嬴政臨行前,特意囑咐秦國大將樊於期,要好好保護章台宮內的冬兒和公子扶蘇。
到最後,樊於期勉強保得扶蘇平安,冬兒卻慘遭敵人殺害。沒想到,樊於期因害怕嬴政責罰,隨即逃之夭夭。
拋開虛構劇情不談,在真實歷史中,樊於期真的是因為沒保護好一個女人,而叛逃秦國嗎?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據史書記載,樊於期乃河北蠡縣人,其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227年。
説起樊於期為何叛逃秦國,就不得不提《荊軻刺秦王》這個故事。
公元前227年,秦國大將王翦,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趙國都城邯鄲,生擒趙王遷,至此,趙國正式滅亡。
燕趙兩國本就一衣帶水,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燕國太子丹非常害怕秦國大軍會立即渡過易水河,直抵燕國。
思來想去,太子丹便派遣荊軻、秦舞陽二人前往咸陽,企圖刺殺嬴政,阻撓秦軍攻打燕國。
不過,彼時的嬴政,身邊衞士重重,豈是想見就能見的?
於是太子丹讓荊軻帶着兩份“厚禮”前去秦國,而這兩份禮物,也是秦始皇比較感興趣的。
其中一份是燕國膏腴之地督亢(今河北高碑店地區)地圖,另一份禮物則是原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
荊軻和秦舞陽來到咸陽後,順利面見嬴政。這兩件禮物也讓嬴政樂得哈哈大笑,忙不迭召集羣臣,召見這兩位燕國使者。
由此可見,樊於期一定是觸怒了嬴政。不然的話,一位秦國叛將,也不至於和敵國膏腴之地的地圖相提並論。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從《史記》來看,樊於期原為秦將,後因伐趙兵敗,叛逃至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
樊於期叛逃秦國後,其父母還有家族成員,悉數被嬴政殺害。
當樊於期聽聞荊軻要趕赴咸陽刺殺嬴政時,二話不説便拔刀自刎。所以這樣來看,樊於期與嬴政二人之間,的確有着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
劉向《荊軻刺秦王》:“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
按照《東周列國志》的説法,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呂不韋為報五國伐秦之仇,命令蒙驁、張唐以及長安君成蟜,率兵攻打山東諸國,樊於期也在其中。
可樊於期認為,呂不韋是個“納妾盜國”的小人。所以樊於期鼓動成蟜,暗中唆使他率領大軍,返回咸陽攻打呂不韋。
再順便殺掉嬴政,自立為王,這樣才能延續秦國正統。
嬴政得知此訊,派王翦領兵10萬,前去討伐成蟜,樊於期反倒躲過一劫。
直至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領兵攻打趙國時,被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打敗,導致秦軍損失慘重。
樊於期害怕返回秦國受責罰,所以叛逃入燕國。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然而,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寬,卻不認同《東周列國志》的這種説法。
楊教授覺得,樊於期與桓齮同為一人。面對李牧時,桓齮不敵敗走,惹得嬴政大怒。隨後嬴政發佈通緝令,以黃金千金,懸賞桓齮的頭顱。
總之,除了正史之外,《東周列國志》和楊寬教授的《戰國史》,對樊於期為何叛逃出秦國,給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
但要説樊於期與桓齮是同一人,這種説法感覺還是比較牽強。
因為《資治通鑑》上明確記載,桓齮確實被李牧打敗,讓秦軍損失慘重。但桓齮並沒有畏罪潛逃,而是回到了咸陽。
《資治通鑑》:“秦師敗績,桓齮奔還。”
《資治通鑑》是一部值得信任的正統史料,所以楊寬教授這個説法,便有些站不住腳。
而《東周列國志》認為,樊於期鼓動成蟜發動叛亂,接着領兵攻打趙國時,不敵李牧,因而畏罪潛逃至燕國。這種説法,其實也有很多不通之處。
縱觀秦國曆史,有不少將領都吃到敗仗。比如秦穆公時期的孟西白,秦昭襄王贏稷時期的王齕、蒙驁,還有嬴政麾下的李信等人,他們都曾打過敗仗。
可是他們返回秦國後,都被委以重任,並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那為什麼樊於期打敗仗,就要叛逃秦國?所以説,樊於期叛逃秦國,不能完全歸咎於他打了敗仗。
按照推斷,我覺得大概有兩個原因,應該是樊於期叛逃秦國的重要誘因。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其一,或許與長信侯嫪毐或者呂不韋有關係。
説得更通俗點,隨着嫪毐和呂不韋相繼倒台,樊於期也非常害怕步這二人後塵,找個機會便出逃至燕國。
由於樊於期曾在秦國為將多年,嬴政頗為擔心樊於期被他國利用。於是用“金千金,邑萬户”,懸賞樊於期的人頭。
其二,同鄭安平一樣,打敗仗後還向對方投降。
秦王可以接受手下將領失敗,卻無法忍受樊於期與鄭安平投降的窩囊行為。所以樊於期和鄭安平,二人皆慘遭滅族。
《冊府元龜·卷九百二十九》:“平為趙所困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應侯席藁請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秦國律法嚴厲,樊於期擔心步鄭安平前輩的後塵,覺得打敗仗就得死,索性就叛逃了。
而且在秦國的歷史中,打敗仗的將領有的是,但是打敗仗還投降的,屈指可數,所以嬴政才那麼氣憤。
綜上所述,嬴政一生最痛恨小人以及動不動就投降的窩囊廢。所以惱怒之下,將這二人滅族,以儆效尤。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而嬴政看到樊於期頭顱時,顯得無比高興,也足以證明,樊於期實乃嬴政的心頭大恨。
無論樊於期是否率眾投降,還是他與呂不韋、嫪毐等人扯上關係,對於嬴政而言,都是無法饒恕的罪過。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哪種結果,都不會像《大秦賦》中説的那樣,樊於期是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而叛逃秦國。
嬴政有鴻鵠之志,死掉一個女人,對嬴政而言,又有何妨?
正統史書並沒有明確提及樊於期為何出逃的原因,但細細想來,樊於期肯定觸犯了始皇嬴政的逆鱗。
參考資料:《荊軻刺秦王》《史記》《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卷九百二十九》
圖片源於《大秦賦》劇照,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0 字。

轉載請註明: 樊於期為何要叛逃秦國?和《大秦賦》中的冬兒無關,2個原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