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先主劉備曾種菜於曹魏而與曹孟德煮酒論英雄,驚雷掉箸,佯裝並無大志,才躲過一劫,而後,後主劉禪尚以能樂不思蜀之言以存自身,可見後主之智深也。而況在位四十載,非常人也,若後主劉禪無能豈能安守蜀國?
李特卻説:“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張璠也説“劉禪懦弱,心無害戾”。歷來世人對於亡國之君或褒或貶,眾説紛紜,各執一詞,實難分辨。
況且亂久而治的三國時期,蜀國被魏國所滅,陳壽修史,蜀國無史官記錄,多有遺漏,而後明末清初文人羅貫中作《三國演義》為情節需要對事實情況加以歪曲,導致後主劉禪的真實情況在幾百年歷史長河中撲朔迷離。
明乎?蠢乎?讓我們扒一扒故紙堆,找出一點線索吧。
一、後主劉禪的一生
後主劉禪由劉備之妻甘夫人所生,相傳甘夫人夜夢吞北斗而懷孕生子故而給小孩起小名曰阿斗。
《拾遺記》中記載甘夫人身出寒門,但是幼年看相之人説她是富貴之人,地位十分尊貴可以到皇家宮殿居住。果然,女大十八變,待到甘夫人十八歲後出落得如芙蓉一般,皮膚潔白如玉。
當時劉備身居豫州牧之職,駐紮小沛這個地方。有人就將甘夫人獻給劉備,劉備收為二房,之後甘夫人與糜夫人侍奉劉備起居飲食。劉備好女色特別喜愛美貌的甘夫人,不久就和甘夫人有了阿斗。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家眷也跟着東奔西走,先主曾為曹主孟德所追殺於當陽長坂坡,無奈之下丟棄二位夫人向南逃竄,甘夫人攜帶阿斗在戰亂之中逃生,一度想抱着阿斗跳井明志,以報劉將軍之恩,還是趙雲及時趕到,抱着阿斗殺出重圍,救了襁褓中阿斗和二位夫人。
劉將軍年四十六歲得子阿斗,且為家中長子,自然深受劉備喜愛,但是甘夫人卻在他四歲之時因病去世,缺失母愛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之後阿斗由繼母孫夫人安排教養,但孫尚香卻將他視為政治籌碼,試圖帶到江東吳國做人質,幸虧張飛將軍和趙雲將軍江上攔截,奪回阿斗。之後改由吳夫人教養。
當時阿斗只有五歲,嚴酷的政治鬥爭讓劉備提高了警覺,請了簡雍等文官輪流擔任老師教導劉禪,為了提高劉禪的見識,學習治國理政之法,列出《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謀慮書籍時常交授,又讓劉禪拜伊籍為老師學習《左傳》,不光是這些,還讓他習武。
史書中曾提到後主劉禪學射於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直到白帝城託孤,劉禪一直在安樂窩中度過,蜀漢文友諸葛孔明,武有五虎大將, 加上父親劉備籠絡人心,蜀國團隊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的。而白帝城託孤是歷史的轉折點,劉禪被臨危受命,當年只有十七歲,考驗就要開始了。
然而,諸葛孔明一把攬過軍政大權,六出祁山,試圖光復中原。劉禪坐鎮後方負責穩定團結,其實劉禪並沒有掌權,史書中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最後諸葛亮殫精竭慮去世,劉禪才完全登上王位,這時候距離白帝城託孤已經過去十一年了。
之後是真正屬於劉禪的時代,一直到二十八年後魏國大將軍鄧艾攻進成都,劉禪投降魏國,被迫遷至魏國。劉禪在魏國被封安樂侯,八年後劉禪去世享年64歲。
二、後主的昏聵之舉。
有人説劉禪蠢乎,無外乎劉禪隨意相信兩個不該相信的人,黃皓與譙周。
黃皓是宮內宦官,好阿諛獻媚,處心積慮籠絡錢財。董允等人匡諫劉禪,責備黃皓,董允在時,黃皓始終不敢為非作歹。但是當董允死後,黃皓專權,縱容劉禪聲色犬馬,並逐漸介入朝政,將自己的政敵一一降職,貶官。
甚至姜維也不得不去屯田離開軍中要職,致使軍隊沒有領兵之能將,真實的民情,敵人的實際情況和好的建議也不能傳達到他這裏,這就相當於自己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久而久之失去民心。後期作戰毫無戰力可言,致使大戰來臨無用兵之將,甚至糧食不足,魏國來時只能不戰而降。
譙周是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桃李成林,諸葛亮曾經授官職勸學從事,劉禪冊立太子之時,授太子僕,遷太子家令。可見譙周曾輔佐劉禪,是劉禪的熟悉之人,歷來反對姜維北伐,著《仇國論》,託名百姓疾苦,止戰天下。
後來,魏將鄧艾攻打成都時期,極力勸諫劉禪投降,因此被魏國授“全國之功”,受封陽城亭侯。
劉禪信任此二人實在是愚蠢之極,黃皓小兒花言巧語,可矇蔽朝政,然則劉禪未曾察覺乎?眾人勸諫仍不悔改,一味寵信奸佞黃皓,
而譙周身為大儒雖有治國愛民之功,然則無愛國之心,先帝創業未辦而中道崩殂,譙周食君之祿,然未做忠君之事,反而讓後主以身投魏,勸人為囚,劉禪竟然相信譙周,何其蠢也,自古兵可降,將可降,君那裏能降?
三、後主的明智之舉
説劉禪明智之處亦有二點,一是相信諸葛孔明,二是樂不思蜀。
諸葛亮受劉備之託,輔佐劉禪,劉禪不僅沒有反抗,主政奪權,反而以諸葛孔明馬首是瞻,事事問諸葛亮主意,把決策之權交給諸葛亮,此乃明智之舉,論治國理政,他不如孔明,論人心向背他不如孔明,順從是最好的,也是無奈的選擇。
諸葛亮死後,他拒絕別人前去奔喪,由此可以看出,劉禪是被動接受孔明輔佐,並且做出了假意順從之舉,有十一年之久,可見劉禪並非是糊塗的,他選擇了一條明智之路。
同樣,樂不思蜀更加明智。當時蜀主劉禪移居長安後,司馬昭設宴,期間歌蜀漢之曲,舊臣聞者痛哭流涕,但劉阿斗沉迷於酒色無改顏面。司馬昭甚是驚奇,就問他:“思蜀否?”哪知劉阿斗樂呵呵回答他:“此間樂,不思蜀!”
宴後不久,司馬昭多疑,派人守着他,劉阿斗感受到監視,於是拿來個牌匾,上書“中山寨”掛在了府門口,司馬昭知道後又大笑,打消了殺他的意圖。眾人不解其意,司馬昭説你們倒過來讀一下看看,原來是在山中,這是劉禪又一次表明自己沒有再東山再起的意圖,讓司馬昭放心。
這樣自己的性命也就保住了。才能夠安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相比起其他帝王,他沒有波瀾壯闊的一生,但是結果也不差,雖然被人謾罵,但是保全了自己。這個時候我突然想起崇禎帝在城破之時叮囑自己的一雙兒女,不是復仇,而且教他們怎麼保全自己,見到人要説好話,怎樣行禮。帝王難當,末路帝王更難當,劉禪此舉堪比孫臏裝瘋賣傻騙龐涓之計。
小結:
眾説紛紜,然更多的人受到史學家的影響,更願意用一個庸人來評價劉禪。庸乃平庸也,即普通人。陳壽在《三國志》的蜀後主專中寫道“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他只是被推上了歷史的舞台的普通人,毫無選擇而已,智力平平,武功平平,年幼差點死於兵禍,年少幾被截為人質,隨父親戰亂遷移,被籠罩在丞相的陰影之下,許多年,他沒有任何安全感,待到自己統領江山,已經沒有了精氣,倒不如裝糊塗,平安快樂過一生。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