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是亂世梟雄而非一代霸主,“屠胡令”是為利益而做出的決策
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大亂,在一百多年間,16個主要政權先後建立,有的相互並存,要是加上一些勢力小,或者存在時間較短的朝代,要有20個左右政權,而其中,冉魏應該是不太熟知這段歷史的人知道最多的,因為其建立者冉閔一道“屠胡令”,被後世廣泛傳播,那麼冉閔在歷史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勇武有餘,智謀不足,所謂的“屠胡令”也只是為了自己利益而做出的決策罷了。
冉閔是後趙武帝石虎的養孫,他當時叫石閔,為了方便,我以下統一稱呼其為冉閔,其實他的崛起一個是因為他勇猛好戰,一個是後趙後期的亂局給了他機會。
當初石虎率部討伐慕容燕,在昌黎之戰中大敗,各路趙軍潰退,只有冉閔率部完整撤下來,在和東晉的戰事中也是屢立大功,而且在擊敗梁犢後,其在後趙軍中的地位甚高,梁犢是原太子石宣的下屬,石宣謀反失敗後,梁犢隨同萬餘東宮將士被髮配邊疆,“故東宮謫卒高力等萬餘人當戍涼州”。
梁犢因此再度反叛,冉閔平定梁犢,自此之後,後趙軍中將領大多對其很是敬畏,畢竟他是石虎的養孫,而且外能禦敵,內可戡亂,妥妥的朝廷支柱。
同時後趙在石虎死之前就已經進入動亂階段了,簡答來説是,當時的太子石邃因不滿父親寵愛另外兩個兒子石宣和石韜,由此引發了三子爭位的局面,三人先後被殺,尤其是石宣被立為太子後,想要弒父奪位,結果失敗,歷史記載,東宮衞士10餘萬被髮配邊疆,梁犢所在的萬人部隊只是被髮配的一支。
可以看到,後趙在石虎後期已經進入了父子相殘的局面,必然會導致朝局上人心離散,而且因為受石宣太子事情牽連,10餘萬人被髮配,後趙國都鄴城的支持石氏的力量大減,這給了冉閔機會,畢竟當時他好歹也姓石啊,雖然不是真正的後趙皇室一脈,不過後趙宗室已經殺紅眼了,誰還在乎這個?
石虎死後,石世繼位,其他覬覦皇位的人必然開始拉攏冉閔,石遵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還號稱只要自己登上皇位就冊封冉閔為太子,乍一看,這不就是扯嗎?是個正常人就不會信,不過石遵還真有一個令冉閔相信的條件,那句詩石遵沒有兒子。
石遵在得到幫助,廢黜石世自立為帝后,果斷“忘記”了之前對冉閔的諾言,而且還對冉閔起了殺心,這激怒了冉閔,因此其將石遵誅殺,扶立石鑑,可以説石虎在死前就無限地給後趙埋雷啊,使得一度強大的後趙,在一些列的內亂中快速衰敗。
可以看到,冉閔正是在後趙皇室自相殘殺的階段逐漸掌握朝政中樞的,並一度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地步,這是他距離皇位僅僅是一步之遙了,如果説之前他沒有這個想法,可是當手中權柄越來越重的時候,他所面對的就不是選擇題了,不進一步,哪怕是原地踏步都只有一個死字。
再來説説“屠胡令”的事情,這件事發生在冉閔誅殺石鑑,建立冉魏之前,直接導火索是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要誅殺冉閔和李農。其實在這次事件前,冉閔和李農遭遇針對他們的計劃已經很多次了。
《晉書.石季龍載記》鑑使石苞及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夜誅閔、農於琨華殿,不克,禁中擾亂。
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啓、前河東太守石暉謀誅閔、農,閔、農殺之。
龍驤孫伏都、劉銖等結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等。
在石鑑繼位後,他也不想當作一個傀儡,必然想誅殺冉閔,重新掌握大權,可見當時後趙皇室勢力以及其他各方勢力,對冉閔集團抱有敵意態度的人太多了,最後一次是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想要謀殺冉閔等人,結果沒有成功,本來支持這次行動的石鑑為了自保,反倒跑去冉閔那裏,説孫伏都、劉銖意欲謀反,冉閔率部圍殲了孫伏都、劉銖所部。
可以説接二連三的針對冉閔的行刺計劃令冉閔頭大了,如果不拿出一個解決辦法,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冉閔也是人啊,也僅僅是一副普通人的血肉之軀,刀子捅進去也沒命。
所以説,孫伏都、劉銖刺殺計劃成為了冉閔“屠胡令”的導火索。
閔、農攻斬伏都等,自鳳陽至琨華,橫屍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胡人或斬關,或逾城而出者,不可勝數。
這是冉閔李農圍殲孫伏都、劉銖等人時的記載畫面,可以説極其的血腥,在冉閔已經殺紅眼的情況下,其下達了對胡人的禁令,也就是禁止胡人持有兵器,敢持有者即斬殺,可以説這是冉閔在多次遭遇行刺事件後作出的自保舉動,因為反對他的勢力主要就是胡人,他雖是石虎養孫,但是説到底難以真正融入後趙皇族。
而冉閔的命令一度引起了後趙內部的恐慌,大量胡人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冉閔再度下令,“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這一命令和第一道命令相比,是態度有所緩和的,不再是強硬的態度,而且同時不再城門設置門禁,也就是讓所有人可以來去自由。
此時的冉閔應該是感覺之前的命令有些激進了,所以想要穩定局勢,畢竟後趙經歷了宗室自相殘殺的混亂局面,需要安定的內部環境,可是結果是,冉閔下達此命令後,胡羯全都跑出城外了,説到底還是他們對冉閔的不信任,這不是説冉閔擺出一副温和形象就可以緩解的。
所以説,最終冉閔“屠胡令”的下達,是在被多次刺殺後,加之孫伏都、劉銖等人行刺事件成為導火索,冉閔對不聽從於自己的胡人開始了報復,他見胡人都不為自己所用,才下達了那個命令。“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可以看到,冉閔的這個命令不是説經過深思熟慮的,而是根據變化的時局做出的臨時決策,也可以説他是為了自保,畢竟自己和李農多次成為了別人的目標,在亂局中,他做出了這種決定。
而在冉閔此“屠胡令”的影響下,歷史記載中,《晉書》稱一日內斬首數萬,《資治通鑑》稱二十餘萬,還有説十多萬的,雖然人數記載不同,但都記載了相同的一點,“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
簡單來説就是,有很多不是胡人的人,因為長相和胡人相似,結果被誤殺了,人頭被別人砍了去領賞。
在冉閔掌權以及稱帝時期,其治下的漢人生活就過得很好嗎?説實話沒好到哪裏去。
歷史記載中,在冉閔建立冉魏後,有過一段短暫時間的興盛,也就是在350年4月,其和石祗勢力爆發大戰,在蒼亭擊敗對手後,冉魏勢力一度達到巔峯。
《晉書.石季龍載記》戎卒三十餘萬,旌旗鐘鼓綿亙百餘里,雖石氏之盛無以過之。閔至自蒼亭,行飲至之禮,清定九流,準才授任,儒學後門多蒙顯進,於時翕然,方之為魏晉之初。
當時是冉閔殺了石鑑建立冉魏,石祗在襄國稱帝,成為後趙的繼承者,所以和冉閔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冉閔在擊敗石祗第一波進攻後,收攏其敗兵,兵力一度達到30萬,連後趙時期都不曾有此強勢兵力,但個人感覺這應該是略誇張的説法。
從蒼亭撤軍後,冉閔整飭內部,冉魏有短暫的恢復期,百姓也算是在亂世中過上了好日子吧。
但是冉魏立國兩年多,戰事是不斷的,在四面皆敵的情況下,冉閔發動了多場戰爭,對於國內民眾也是帶來很多災難的。
尤其是在350年11月,冉閔率大軍圍攻困守襄國的石祗,戰敗後,冉閔大半精鋭盡損外,冉魏內部也發生了大範圍饑荒,以及百姓顛沛流離。
《晉書.石季龍載記》司、冀大飢,人相食。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户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冉閔頻發發動戰爭,必然導致國內空虛,當時司、冀兩州發生饑荒,一度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而且當初從各地湧入到青、雍、幽、荊州從各地的百姓開始逃命,回到自己的家鄉,死在途中的不在少數,能夠活着回到之前生活之地的人不足三成。
這裏面顯然不止有各族胡人,還有漢人,所以這也就是我説的,沒必要把冉閔當做那個亂世中拯救漢人的英雄,漢人也並未在冉魏過上安定的生活。
還有一點可證明,那就是在圍攻襄國的時候,發生過一件事。
《晉書.石季龍載記》閔率步騎十萬攻石祗於襄國,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啓諫甚切,閔覽之大怒。
《晉書.儒林.韋謏傳》閔志在綏撫,鋭於澄定,聞其言,大怒,遂誅之,並殺其子伯陽。
當時冉閔封自己的兒子冉胤為大單于,並將一千胡人降兵歸於其麾下,韋謏就建議過,之前冉閔對胡人的態度過於高壓,如今留他們在身邊,容易在戰事發生不利於冉魏的事情,可是冉閔大怒,將其誅殺,甚至連他的兒子也殺了。
乍一看韋謏説的話也不是什麼太過激的話,冉閔就算要殺他,也不至於連他的兒子也殺了吧,可見冉閔是想用韋謏的死來震懾其他人,杜絕其他人就此事諫言的想法。歷史記載中也説了,冉閔“志在綏撫”,也就是他已經從一年前的認為胡人不能為己用,轉變為拉攏胡人的階段了。
可以説冉閔的決策是搖擺不定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時局動盪,冉閔為了快速擴充實力需要在不同時間擺出不同的形象,他並不是後世認為的那樣,一個拯救北方漢族的英雄人物,準確地講,他是那個亂世的梟雄。
而這位梟雄,最擅長的還是戰場衝陣,臨陣斬將,在亂世中冉閔缺乏戰略眼光,無霸主之才。
他在誅殺石鑑後,建立冉魏稱帝,其實個人覺得,冉閔這一步邁的太快了,因為斷絕了和南方東晉聯盟的渠道。
畢竟東晉一直是以正朔自居,北方的各個政權在東晉眼中都是非正統,都是亂臣賊子,冉閔稱王的話,還有和東晉聯盟的機會,但是他直接稱帝,讓東晉以何種關係和冉魏聯盟,所以冉魏在立國之初就失去了強大的盟友。
同時在冉閔稱帝后不久,因為猜忌李農,冉閔對這個幫助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開啓了殺戮模式,李農和他的三個兒子,以及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人被誅殺,可以説讓剛剛建立的冉魏再度處於動盪之中。
在冉閔稱帝后,雖然打過多次勝仗,但是兩次大敗都可以看出其缺乏統帥應該具備的冷靜成熟,一意孤行的他也終將走向敗亡。
冉閔在擊敗割據襄國石祗的第一波攻勢後,大舉北上圍攻襄國,本來石祗的確要堅持不住了,但是其派人去到慕容儁、姚弋仲那裏請求援軍,而冉閔率領的大軍在襄國城下圍攻百餘日,兵鋒早已受挫,將士厭戰,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冉閔依然不則機退軍。
作為一國之主,一軍統帥的冉閔,反而是在事關身死的大事上,相信了道士所言,面對石祗請求的援軍即將抵達襄國,冉閔反而是主動出擊,結果被三方聯手擊敗,冉閔只帶着十幾個人跑回了鄴城。
《晉書.石季龍載記》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鬱、尚書劉欽、劉休等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於是人物殲矣。
此戰隨冉閔北上的官員將士,乃至他的兒子冉胤都被斬殺,損失10餘萬人,冉魏在軍事上已經遭遇一次重創了,冉魏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
另外一次大敗就是和前燕之間的戰爭,352年四月,慕容儁已攻下幽、薊二州,燕軍意欲南下,冉閔率軍北上阻擊。
雖然戰事初期,冉閔十戰十勝,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燕軍兵力佔優,且擁有精鋭的騎兵,戰前冉閔的部將就建議,暫避燕軍兵鋒,可以説採取先行示弱,誘敵深入的戰術,這也會對冉魏有利的戰法,只是冉閔果斷拒絕了這個建議。
《晉書.慕容俊載記》閔師老卒疲,實為難用;加其勇而無謀,一夫之敵耳。
當時慕容恪對冉閔所部的評價就是,冉魏所部已經是疲憊之師了,戰力難以持久,之前十戰十勝也是幾乎透盡了將士們的士氣,有勇無謀也是慕容恪對冉閔的態度。
而此戰冉閔是怎麼戰敗的呢?可以説他完全中了慕容恪的圈套中。
《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一》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衝之;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圍閔數重,閔潰圍東走二十餘裏,硃龍忽斃,為燕兵所執。
慕容恪將燕軍分為三個部分,自己率部鎮守中軍,故意吸引冉閔前來攻伐,而後令其他兩部燕軍等待時機,趁勢夾擊冉閔所部,因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冉閔所部大潰,冉閔被捉,總是他曾經在戰場上所向無敵,斬殺300餘鮮卑將士,也無法掩蓋他敗亡的事實,冉閔被俘獲後,冉魏隨即被前燕所滅,冉閔也被斬殺。
其實如果當時冉閔暫且退卻避開燕軍鋒芒,那麼結果或許就不同了,冉閔在燕軍鋭氣正盛時和其發生正面衝突,實在是過於激進了,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總的來説,冉閔這個人,是在後趙混亂階段崛起,成為可以左右後趙朝局的人物,所謂的“屠胡令”,嚴格來説,只是他根據時局不同,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抉擇,和保全北方漢人沒有太大的關係。
同時他是亂世梟雄,而非平定天下的霸主,如果他在一位有智謀的人手下,定當是所向無敵的悍將,可以是一個強大統一朝代的開國功臣,但缺乏謀略的他,在亂世中也只能如流星劃過了。
參考資料《晉書.石季龍載記》《晉書.儒林.韋謏傳》《晉書.慕容俊載記》《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