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1.立法規範人臉識別應用,最大程度上保障個體隱私權
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人們對人臉數據由誰來保存,怎麼保存等問題產生隱憂。全國政協委員劉偉建議,第一,從國家層面立法,成立立法機構,規範如何使用人臉識別數據,明確如何管理人臉識別數據;第二,對於非善意使用人臉數據的情況,應該加大打擊力度;第三,建立國家級的管理部門。
【微評】新技術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對人臉識別的新技術,保護創新和保護隱私,是法律天平的兩端。其實,針對特定領域,人臉識別可以應用,比如國防等。但針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領域,比如治安管理、交通秩序、醫療教育等,似乎沒有必要去應用人臉識別。而箇中邊界的把控,可以通過立法去廣泛地徵求意見,進行論證,進而最大程度地保護個體的隱私權。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2.減少學校與教育無關的工作,給學校“減負”
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建議,相關部門減少學校與教育無關的工作。要減少各類評比檢查,精簡各類評比達標活動流程;要嚴格控制各類“進校園”活動;要大幅削減部門攤派任務,減少要求教師及學生、家長關注公眾號、轉發文章、下載APP、平台註冊等行為;非教育教學直接相關任務,原則上不得硬性規定教師完成,保障教師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微評】近年來,學校在各項工作中承擔的一些非教學工作,經常惹得教師與學生吐槽。類似於下載APP,轉發文章以及為各類“進校園”活動做準備等無效的行政性任務,過度擠佔了教師與學生的時間。對此,各地當及時反思與整治,減少一些與教育無關的行政性工作,真正做到讓學校迴歸“教書育人”的本位工作,而不是被一些無關的行政工作束縛住手腳,這值得各地下大工夫去治理和落實。
3.幫助老人融入“數字時代”,主動作為建設 “適老化“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稱其在兩會上建議助力老年羣體主動融入“數字時代”。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5億,佔總人口數的18.1%,但在互聯網生活運用層面上,如“綠碼”使用上,還有許多老年人還處於大門之外。他建議讓老年人從“被動輸入”到“主動融入”,提高老年人數字素養,“我們關心老年人,就是關心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未來。”
【微評】疫情發生以來,因老年人不會使用“綠碼”等引發的輿論事件曾多次見諸報端,這也使得公眾將目光轉向了那些“不會上網”的老年人。從官方公佈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已然進入老齡化社會,就此去看,助力 “適老化“建設已然勢在必行。這其中,積極幫助老人融入“數字時代”,便是在主動作為。
▲最高檢第一檢察廳(普通犯罪檢察廳)廳長苗生明,圖/新京報網。
4.擯棄“夠罪即捕”,把好依法治國的每一道關
不必要羈押是司法實踐中的痼疾。目前我國刑事犯罪已發生變化,嚴重暴力犯罪大幅下降,輕微刑事犯罪大幅攀升。但刑事訴訟中提請逮捕案件批捕率近80%,逮捕羈押率高的現狀凸顯。
日前,新京報記者專訪最高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他直言表達了審前羈押率高的現狀,並表示必須擯棄“夠罪即捕”習慣思維,樹立“少捕慎押”的司法理念。“要注重完善取保候審制度,擴大取保候審適用;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專項檢查活動。”
【微評】人身自由作為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權利之一,應當受到司法最嚴密的保護。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降低不必要羈押,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而這則要求執法者在執法的過程中要敬畏法律,也敬畏手中的權力,心中要牢記“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是執法的基本指導準則。
編輯:陸玖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