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00多年前的中國土地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推翻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繼而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通過三次戰役,基本奠定了我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
這就是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是純粹的、完全的中國內部不同黨派之間的戰爭,最終的結局深刻闡明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歷史經驗,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自古以來萬古不變的真理。
然而在戰爭勝利的背後,是用戰士們的鮮血和身軀堆砌起來的堅固的守衞,是數以萬計的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犧牲換來的中國統一,民族團結,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和平安穩的美好生活。
一、相對柔和的戰爭
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對立方之間發生的任何一次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解放戰爭,似乎相對來説比較温和,那麼你知道持續四年的解放戰爭,國共兩黨軍隊的各自傷亡人數都是多少嗎?
官方給出的數據是,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的參與人數大約在420萬名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大約為170萬名左右,實際上解放戰爭時雙方實力相當懸殊。
解放戰爭之前的中國,是國共雙方合作抗戰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也面臨着如何公正合理地分配在國內的支配權力的局面,一個是國民政府一方的將領蔣意圖獨吞勝利果實,並想方設法在國內徹底消滅我黨的勢力。
而我黨因為在抗戰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據記載,中國抗戰14年,軍隊、平民傷亡2100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高達1000億美元,因而我黨根據全國人民和平建國的迫切願望,與國民政府進行了談判,做出了避免內戰,實現和平的努力。
而為何最終的勝利掌握在瞭解放軍手中呢?當時的四萬萬民眾做出了選擇,如今奮發昂揚的中國面貌也給出了答案,解放軍努力踐行人民羣眾的早期實現和平統一的願望,百姓們自然擁護一心為民的人民解放軍。
儘管戰爭初期解放軍極力促進和平談判的實現,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仍舊堅持和平為先的理念,減少傷亡,早日實現統一。
二、三次戰役雙方傷亡差異巨大
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戰,相比與對外的抗擊和防禦戰爭來説,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實際上陣亡的軍隊士兵數量遠比想象中的要少很多,當時的中國國共兩黨的內戰也不例外。
具有鮮明對比的是,解放戰爭期間與抗戰期間的數據,敵軍入侵的時候,國共雙方的軍隊都是為着同一個目標,就是將敵軍驅逐出國境,因而在戰場上總是熱血沸騰,是抱着必要時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想法的。
抗戰勝利之後的中國兩黨內戰,士兵們的作戰熱情就沒有那麼強烈,作戰時也不會拼盡全力,畢竟雙方都是自己的同胞,因而在內戰中,尤其是國民政府的後期的抵抗大都流於形式,在前線上真正陣亡的比例並不高,雖然也有激烈的對戰,但犧牲戰死的數量不在多數。
據不準確統計數據,在傷亡數字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是高於國民政府軍隊的,解放軍犧牲人數為28萬名,負傷數量大約為108萬名,而國民政府軍隊的傷亡數量大約在120萬名。
後期官方給出的具體數據,解放戰爭共消滅國民政府軍807萬人,其中斃傷171萬人,解放軍方面傷亡130萬人,其中,犧牲26萬人,失蹤和被俘19萬人。
三、最終以解放軍大獲全勝結束
雙方之間的差距主要存在於俘虜和起義的數量,在國民政府軍隊中,有許多部隊是起義和投誠的,解放軍雖然一開始參戰的軍隊數量很少,但後期解放軍對參戰的國民政府軍隊進行了思想上的教育和演化。
即使俘虜了這些"敵軍",也沒有虐待,只是進行了思想教育之後重新編入解放軍或者是遣回國民政府軍隊中,因而國民政府實際上的傷亡數量是少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
而合計傷亡人數,其實雙方總體上相差並不太大,甚至於國民政府軍隊數量和使用的戰爭裝備上都精於、多於解放軍,最終卻還是以解放軍統一解放全中國,國民政府敗退至台灣結束。
雙方在持續了四年之久的解放戰爭中,雖然差距已經相當明顯了,但真正決定最終勝敗的差距還是體現在俘虜和起義的數量,而不是雙方軍隊的傷亡數量。並非是國民政府軍隊的戰鬥力就弱於解放軍的戰鬥力。
一方面是因為解放軍一開始在思想和民心上就取得了先天優勢,他們始終是以工人和農民階層為主的,與人民先要和平解放統一全中國思想和行為自始至終都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儘管解放戰爭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國民政府先開始的內戰,解放軍一面積極應戰,一面也努力在減少傷亡,爭取實現和平解放和統一全中國的夢想。
今年是解放戰爭勝利的第71年,我們總在覆盤、緬懷、回憶和祭奠,不僅是因為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因為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都是那些戰爭中戰士們的鮮血和犧牲換來的。
我們懷念,是因為我們需要銘記初心,牢記使命,讓往昔的光榮與夢想照亮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奮勇前進的方向。我們緬懷,是因為我們需要感恩,感謝那些為我們現在和平與美好生活付出了生命的英雄和烈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