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在劉伯温面前大罵漢代張良
青田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東接温州,南連瑞安,風光秀美,人傑地靈,有“中國天然氧吧”的稱號。如果你有機會穿越到1368年的青田縣,你就會看到在濛濛細雨中一處宅院前,坐着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他時而眼神迷離,時而喃喃自語,每天黃昏時,他都會挪到大門口,慢慢望向西南的方向,一動不動。如果你去問他:“先生在幹什麼?”他會慢慢地回答:“等。”這個老人,就是帝師劉伯温。
帝師,在古代中國除了用作星星的名字,也用作職務稱呼,皇帝敬稱智博功高之臣為帝師,在中國歷史上,有這種待遇的,不過寥寥數十人,其中最有名望的兩個一個叫做諸葛亮,一個就是劉伯温。有趣的是,在時下中國的娛樂圈,也有人稱作“帝師”,小編有點孤陋寡聞,不知此人是何方神聖,也不好評價什麼。但在諸葛亮和劉伯温二者比較中,論軍事,劉伯温只用八年便一統天下,這一點在諸葛亮之上;論治國,劉伯温開創諸多治國方略奠定大明兩百年的格局,也比諸葛亮強。論奇門遁甲和天文術數,他的一部《燒餅歌》更是秒殺前者。
劉伯温48歲出山,跟隨朱元璋奪取天下,在朱元璋幾次面臨生死攸關,巨大轉折的時候,都有劉伯温在旁的身影,可以説,他用一己之力多次力挽狂瀾,指引朱元璋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獲得一次次大勝,讓一介布衣的朱元璋終於得以登基稱帝,他算大明帝國的半個締造者。
除了謀略,他還精通占卜術,料事如神,坊間傳説他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本事,然而,能力越大,受到的猜忌越大,朱元璋在登基後,心態也起了變化,對劉伯温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據傳在君臣二人在一次出遊中,行至歷代功臣廟內。朱元璋回頭,看見殿內有一泥人,便問:“此是何人?”伯温奏稱:“這是漢代張良。”太祖聽罷怒火上頭,手指張良罵道:“爾稱漢初三傑,卻不直諫君王,致使韓信抱恨,死不瞑目。爾又棄職歸山,去何意也?”伯温在旁,心內有所觸動。朱元璋自登基以來,性情已然大變,他表面上罵張良,實際上是含沙射影。劉伯温從朱元璋的話裏敏鋭地嗅到了血腥味,從他漲紅的“鞋拔子臉”上看到了隱隱的殺氣,他當時心裏已經有了歸隱之意。
不久以後,劉伯温髮妻病故,他以此為藉口,説自己年事已高,乞放還田裏,以盡天年,太祖不從,伯温懇求再三,方準其所奏。回到故里的劉伯温整日坐立不安,他給自己卜了一卦,卦象顯示“禍起西南,終不可免”,這樣才有了本文開頭的等待的一幕。
該來的總會來的,劉伯温等到的不是“鞋拔子臉”本人,而是他的一紙詔書:“朕聞同患難而異心者未輔。太史令劉基,世居促蒼,懷先聖道。天下初亂,爾曾別閭里,忘丘壟,棄妻子,從朕於羣雄未定之秋。居則每匡治道,動則仰觀乾象,三軍往無不克,爾多輔焉。今年夏,暫回祀教,去久未歸,朕心有欠。今天下一家,爾當疾至。但着鞭一來,朕心悦矣。”
這道詔書可謂“笑裏藏刀”。詔書意思簡單、粗暴而直接,按照現代文的翻譯大概如下:我聽説同患難而不同富貴的人,得不到別人的輔佐。你我二人同患難過,但有了富貴後,你卻走了,你這樣做?是何居心,難道是想讓天下人認為我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嗎?
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劉伯温只好再度返回了應天,這時候他已經60多了,哪怕到了今天都該退休了,迎接他的南京城牆高大陰冷,籠罩在在陰雲之下,像傳説中的豐都歸城,蒼茫而毫無生氣。
被寒風吹得顫顫巍巍的劉伯温又回到了他親手所建的朝廷,不久後,現實又給了他重重一擊,1370年11月,北伐的徐達凱旋返京。朱元璋大為高興,對羣臣説:“今天人都到齊了,咱們應該論功行賞啦。”“論功行賞”就是封爵,朱元璋要給多年以來跟他到處砍人的小弟們一個交代。封爵主要封了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伯爵兩人,候補伯爵兩人。公爵六人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鄧愈、馮勝。侯爵就更多了:湯和、廖永忠、俞通源等等。而劉伯温的位次,僅僅是一個候補的伯爵—誠意伯。
羞辱,這簡直是巨大的羞辱,試問前面的這些公爵侯爵有哪個人的貢獻會大於劉伯温,就説廖永忠吧,除了殺了小明王,還有什麼大功?這樣也能排到劉伯温前面?很多人都為他抱不平,但劉伯温並不以為然,只是私下裏淡淡地説:“還好,前面還有這麼多人來陪我!”很多人都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包括朱元璋本人,但時光到了1398年6月,彌留之際的朱元璋,終於明白了劉伯温的意思,他驚奇地發現:在他分封的伯爵中,排在劉伯温前面的這些人,除了湯和外,剩下的已經被他殺得乾乾淨淨了。
功勳蓋世的劉伯温,並未得到匹配的封賞,智慧如他對這些也絲毫不看重,對於朱元璋的瞭解還有自己占卜的卦象,都明確地表示出了:他的結局難以善終。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劉伯温已是花甲之年,又沒有爭權之心,又肯告老還鄉,那朱元璋到底擔心什麼呢?也許帝王的心思也許永遠沒人懂吧。
今天我們在媒體上看過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名人的專訪,他們大多都説一句話:我做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大多此類自謙之詞,推崇者自會説:偶像真謙虛啊,黑粉們則言:裝什麼逼呀,裝什麼君子啊。其實還真的冤枉了他們,這些大咖還真不是謙虛,也不是演戲,很多成功者自己看來,成功的過程並不是很難,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些努力的結果,換了另一個人按照他的模式來一遍也可能會成功。
可能朱元璋也這麼想,他認為武裝割據進而逐鹿中原然後一統天下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那一天崛起這麼個人物,再輔之於劉伯温的計謀和規劃,推翻大明王朝未必不可能,所以無論劉伯温身體怎麼樣,只要他腦子還在轉動,就是個實實在在的威脅。他必須得把他留到身邊,然後緊緊地看死他。對這一切
心知肚明的劉伯温只能嘆息一聲:“人算不如天算啊!”到現在為止,他的命運已不受自己控制了,他永遠退不出朱元璋的江湖。他現在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避禍,也許有人會問,以劉伯温的智慧難道就不會找一個朱元璋找不到的方外之地安然清修度過餘生嗎?還真不能,他的背後,並不是一個人,他還有一個家族,他要是躲起來,以朱禿子的秉性,他的家族肯定遭殃,只要他沒有異動,老老實實,他的家族就是安全的。
此後的幾年,劉伯温的生活可以用無所事事和顫顫巍巍來形容,他每天無所事事地去上朝,然後“顫顫巍巍“地回家,所不同的是,他的身體一天天地垮下去了,他的肺部和肝部持續疼痛,無法入睡。精神也越來越差,朱元璋知道劉伯温重病在身的消息,不過他從沒有真正放心過,朱元璋曾對人説:“劉伯温這人死不了,他是個神人,他只有在想死的時候才會死去。他現在還不想死呢。”這句話並不是好話,而且非常沒有人性。劉伯温不想死,可是朱元璋已經等不及了,1374年秋天,得知劉伯温已經無法起牀的消息,朱元璋決定幫他一把,讓他去鬼門關的路上走得快一點,他給劉伯温派來了他的敵人—奪命判官胡惟庸,二人見面的時候很有意思,劉伯温已經看不見人了,只能聽着對方説話,胡惟庸大聲説:“我奉皇上之命來看你,看看你什麼時候昇天"!劉伯温就點點頭。胡惟庸又説:“皇上根據你的病情,找了幾個御醫為你配了幾服藥,你吃了肯定會好的。”劉伯温慢慢説:“謝謝,我馬上吃。”胡惟庸站了起來,轉身要走。這個時候他聽到背後一個聲音傳來:“五年很短,我們會再見。”胡惟庸轉過身來,感到莫名其妙,他笑了笑,走出了劉伯温的家。”這個問題在1380年有了答案,謀反案爆發後,胡惟庸被判處極刑,在臨刑前他猛然想起,5年前那個寒冷的午後,劉伯温對他説的那句話,孃的!他算得真準!
胡惟庸走後的那天晚上,劉伯温從牀上爬了起來,他把家人叫到了跟前,吩咐他們去殺雞宰豬、準備桌椅,因為會有很多客人第二天要來,聽着家人們忙得叮叮噹噹,他打開了窗户,窗外一輪好大的月亮,照得房間裏一片夢幻,遠處走來了幾個人影,他昏花的老眼瞬間變得光明: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
那些曾經的敵人正在向他招手,他們臉上充滿熱情,動作彬彬有禮。他從牀上爬起來,向他們走去,竟然穿過了他們透明的身體,轉頭再看時,三人消失了。眼前變成了另一個人,雖然還是那張“鞋拔子臉”,但卻是一個沒有殺氣,和藹可親的朱元璋!
“皇上,你為何不准我退隱江湖,還要給我送藥?”
“誰讓你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呢。”
“那是民間的説法,不是真實的我。”
“我知道,功成身退,對別人可行,對你卻不行。你只要活着,我就不放心,就睡不着覺。”
“你太可憐了,我同情你!你看似內心強大,實則疑神疑鬼,你既要帝王的權力,又恐懼帝王的危險,你是個奴隸,蜷縮在寶座的陰影裏……”
幻像消失了,劉伯温卻笑了,他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夜月光如水,劉基終於歸天。
1514年,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朱元璋八世孫正德皇帝朱厚照頒佈詔書,追封劉伯温“太師”稱號,稱他“佔事考詳,明有徵驗,開國文臣第一;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渡江策士無雙。”這個中肯的評價終於姍姍來遲,遲到了1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