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中職教育被“緊箍”、盼出路

本文轉自【半月談】;

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中職教育的發展水平關乎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然而,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調研瞭解到,招生規模逐年縮水,經費投入不足、升學渠道狹窄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職院校發展的難題。

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中職教育被“緊箍”、盼出路

1

招生規模縮水 ,職普比下滑

當前,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技能人才作為“類型”人才的地位尚未確立。中職院校招不滿、“吃不飽”、中職生流失率高的情況在全國依然較為普遍。

教育部數據顯示,中職招生人數佔高中階段招生人數比例從2010年的50.94%下滑至2019年的41.7%。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人數基本保持穩定,“保持高中階段職普比大體相當”的國家教育方針受到挑戰。

除了受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的影響外,中職學校總體辦學質量缺乏保障,是招生難的主要原因。半月談記者走訪部分中職學校瞭解到,一些學校的實習實訓設備、生均建築面積等硬件設施與國家基本要求仍存較大差距。如有的中職學校開設機器人、智能製造課程,卻沒有實訓設備;有的辦機械專業卻沒有車牀。在軟件方面,師資隊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校企雙向流動不暢、專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尤其是“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短缺,制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中職教育被“緊箍”、盼出路

中職學生在進行焊接訓練

重招生輕管理、忽視教育教學質量,導致中職學生流失嚴重。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中職招生593萬人,2019年中職畢業生493萬人。一名高職在校生告訴半月談記者,她曾就讀一所中職學校,全班共10多名學生,有2名同學中途輟學。

目前,在經費投入上,政府更偏重於普通高中。部分中職院校負責人反映,中職學校生均經費標準長期停滯,遠落後於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難以落實中職生均撥款制度,而是採取地方財政管教師人頭工資的老辦法。

西南一所擁有4000多名在校生的公立中職學校,教師工資由地方財政買單,每生每年2000元的國家免學費補助是學校的運轉經費,學校實習設備更新主要依靠財政專項經費,需要每年申請,來源很不穩定。該校校長坦言,學校主要困難是“規定動作”之外的開支,因專業教師不夠,學校外聘了50多名老師,運轉經費用於支付外聘教師工資,再去掉水電暖費用、設備折舊維護等,經費捉襟見肘。

一些地區的中職學校存在生均撥款落實不到位、地方教育附加費30%沒有足額用於職業教育發展,導致中職學校辦學條件薄弱。西部某縣中職學校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由於當地政府財政緊張,近幾年來不能按時撥付中央財政經費下撥的中職教育免學費補助資金。

2

新疾沉痾,相互交織

縱向貫通、橫向融通是我國職教體系的特色,但長期以來,職教體系一些老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面臨普職學籍互轉不暢等新堵點。

縱向貫通渠道窄,中職升本比例偏低。中職生通過職教高考本科升學的比例極低,增加了學生選擇中職教育的機會成本。有的省份近年中職對口本科招生報名人數持續大幅增長,但受招生計劃少、專業類別設置不全等影響,對口本科錄取率嚴重偏低。

橫向融通不暢,綜合高中政策不明。受訪中職校長表示,普職融通存在普通高中和中職學籍管理系統未聯通、中職生轉入普通高中受限多等門檻,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之間所授課程的科目及難度差異,給建立學分互認系統造成困難。此外,探索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在定位、招生對象、考核評價等方面尚不明晰。

未脱離普通高中辦學“影子”,辦學活力不足。職業教育參照普通教育辦學、人才培養、評價機制的模式依然存在。東北一所中職學校的校長説,產業特性與經濟屬性是職業教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顯著特徵,但當前打通職業學校面向企業和社會培訓的通道、釋放服務產業能力沒有徹底解決,校企合作遵循市場規律、釋放辦學活力沒有完全突破。

3

拓寬升學渠道,讓職校學生“有出路”

業內人士、教育專家認為,“十四五”期間要發展更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亟須從拓寬升學渠道、提升辦學質量等方面發力,讓職校學生“有出路”,從而改變“國家重視、地方淺視、社會輕視、學校短視、家長矮視”的現象,做強做優中職教育。

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中職教育被“緊箍”、盼出路

選手在參加第九屆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花藝項目的決賽 劉穎 攝

——以升學“出口”促“入口”,提高中職升本比例。

山東省正在探索建設“職教高考”制度,以增加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為重點,打通學業晉升通道。該省2020年職教高考本科錄取人數增至1.5萬人,約佔中職畢業生人數的5%,共15萬餘名學生報考,職教高考本科錄取比例在由上年的1:6提升至1:4。政策釋放的紅利提升了職教的吸引力,2020年山東中職招生全面“回暖”,招生人數44萬餘人,同比增加5萬多人,其中2.5萬餘名學生錄取分數超過普通高中線,職普比大體相當態勢進一步鞏固。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潘海生建議,擴大中職對口本科招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規模,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彌補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型中面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極度匱乏的現實短板。

——補足經費投入,落實簡政放權,釋放辦學活力。

加大職業教育政策落實、資金到位的督查力度,在經費投入上扭轉“重普輕職”的局面。通過整合撤併散小弱的中職學校,實施中職學校標準化建設和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區域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水平的年度公報制度,做優做強中職教育。

瀋陽市旅遊學校校長仲濤建議,參照高職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啓動中職“雙高計劃”,倒逼地方中職教育加大投入,打造一批具有領航意義的中職教育“高峯”學校。

同時,擴大和落實職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在專業設置、人才聘用、績效獎勵、社會培訓等方面給予學校更多權力。專家建議,釋放公辦中職學校面向企業和社會培訓的服務能力,所得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於學校建設和教師績效工資。如此,可激發職校整合各方資源、籌措經費能力,減少公辦職校過度依賴財政撥款。

東莞理工學校校長巫雲等建議,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投入、考評體制機制,如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突出職業化特徵,將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市場需要等納入考核指標,考核結果與生均經費掛鈎。

——完善頂層設計,依法賦能,奏好“交響曲”。

“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辦好職教,政行校企需形成合力。無論是建立校企雙贏的激勵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還是推進混合所有制院校改革,均需政策護航。”巫雲呼籲,進一步修訂完善職業教育法等,為職業教育提供利益合作、資本融合的法律保障;同時,可借鑑科技等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經驗,填補保護校企合作不同所有制主體合法權益的法律空白。

成都市中和職業中學校長黃宗良等人建議,從長遠看,職業教育要真正成為一種“類型教育”,需在構建職業啓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職業專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縱向銜接的培養體系。完善職教的中考、高考制度,從根據中考成績強制把學生“分層”,轉變為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進行職普“分流”,選拔適合就讀職校的優質生源,培養一流技術人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4 字。

轉載請註明: 招不滿、“吃不飽”、流失率高:中職教育被“緊箍”、盼出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