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神醫,他的一生不在意功名利祿,對皇帝的多次封官都加以拒絕,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為廣大患者治病,所以很多關於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他一生精通醫術,而且善於養生所以他的壽命很長,以至於他到底是活了141歲還是125歲還是160歲,存在很多爭議。
孫思邈生來就很聰明,而且好學,7歲的時候就能認識一千多個字了,每天都能背誦一篇古文,可以説是十分的聰明伶俐。可是他的身體不好,總是生病,為此把家裏的家產都耗費了很多,於是他下決心當醫生,治病救人。
他學醫不僅向書本學習還向普通羣眾學習,他一方面熟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典籍,另一方面主動向普通百姓學習,把他們掌握的偏方都記錄下來,在臨牀實踐中加以運用,這些民間偏方最終都被他寫進了自己的醫學鉅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青年時代的孫思邈隱居終南山,名聲很大,隋文帝楊堅召他進宮,授予百威國子博士,孫思邈堅辭不受。唐朝的兩代皇帝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先後兩次召他進宮封爵拜官,他都拒絕了,後來礙於情面推薦了自己的弟子劉神威進了太醫院。就這樣孫思邈始終不去做官,堅持在民間研究醫學,治病救人。
孫思邈在醫學上有許多首創,他是首位提出婦科、兒科要獨立分科的醫學家,他第一次對醫德進行了完整論述,他是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思想的人。
他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從來不用動物入藥,這在我國醫學上是一個特例。眾所周知,中醫的藥材主要是動物性藥材、植物性藥材和礦物性藥材,不用動物性藥材,治病救人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但是在臨牀實踐中,他並沒有因此而束手無策。他不用動物入藥就是不希望殺害動物生命來換取人類的生命健康。這可能就是古代的樸素生態觀吧!
傳説孫思邈晚年來到邱縣,見這裏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就居住此地,懸壺濟世,不收錢,不受謝,只要求病人康復後種一棵杏樹,最終居所成了一片杏樹林。有一天一隻老虎上門求治,孫思邈用自己發明的虎撐,扒開老虎大嘴,取出了卡在老虎喉嚨裏的金簪,於是這隻老虎就不再害人,而是守護杏林。孫思邈仙逝後,老虎圍着杏林轉了三天,痛苦哀號,最後不知所蹤。
人們把美好的食物和威猛的野獸都獻給孫思邈,紀念他的高尚道德和精湛醫術,但是孫思邈在仙逝前囑咐弟子燒掉五石散的方子是怎麼回事呢?
唐朝的貴族崇信道教,李唐王朝宣稱他們是道教教主老子的後代,所以道教成為很受追捧的宗教,道教講究煉丹修仙,所以很多王公貴族都有服食丹藥的習慣,其中比較普遍的就是一種叫做五石散的丹藥,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肯定就是五中礦石煉製的丹藥。
孫思邈也曾經服食過這種丹藥,但中了丹毒,滿頭都是大包,別人給他治也沒治好,還是他自己開了一個方子治好了。所以他對五石散的毒性有了正確的認識,所以臨死時要求弟子把五石散的方子毀了。這是孫思邈科學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