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為何安史之亂卻還是打了八年?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經典

安史之亂主要是以兩個人的 叛亂為主,除了造反一年就死了的安祿山,另外一個就是是史思明。安史之亂在安祿山死後並沒有結束,還是一共打了八年。其主要的原因除了 叛軍勢力過大,朝廷兵力羸弱,也與朝廷的指揮不當有關。

在安祿山沒造反之前就有很多人發現了他的反意,可是唐玄宗就是不願意相信,不知是年老昏聵了還是活在自己編織的謊言中。等到安祿山真正起兵之後都還不相信,等到反應過來再調兵遣將之時,安祿山的兵鋒已經攻破虎牢關佔領洛陽,逼近潼關了。

而潼關就是李隆基犯的第一個大錯,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朝最為偉大的兩位帝王。可是到了晚年,李世民卻開始迷信長生之道,好在沒造成大的影響。而李隆基卻貪圖享樂,每日沉浸在楊貴妃的温柔鄉和盛世的美夢中,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這樣的大禍。

在安祿山大軍逼近潼關的時候,叛亂還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只要能守住潼關,完全可以遏制住叛亂,從而消滅。在這關鍵的時刻,由於邊令誠的讒言,玄宗把退守潼關的兩大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斬首了。之後又派中了風的哥舒翰接替他們駐守潼關,可是之後玄宗又聽信楊國忠的讒言,下了一下命令讓哥舒翰出關決戰。

此時叛軍剛攻陷長安,氣焰正是囂張的時候,而潼關的守軍是臨時徵集起來的。關鍵是玄宗讓哥舒翰出關是因為一個情報,玄宗想要快點結束叛亂,光復東京。可是這個情報是錯誤的,結果導致哥舒翰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終被迫投降安祿山。哥舒翰的兵敗直接導致潼關的失守,長安也直接暴露在了叛軍的眼前。面對無險可守的長安,玄宗立馬就選擇了拋棄,帶着楊貴妃等人逃亡蜀地。

在哥舒翰出關決戰之前,形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當時安祿山的後方河北並不是全部歸附了,顏杲卿與顏真卿兩兄弟很早就發現了安祿山的反意,於是表面順從他,暗地裏卻在做着防守安祿山的準備。當安祿山反叛之後,他們兄弟立馬據城抵抗。安祿山被阻擋在了潼關之下,後院又因為顏真卿兄弟而不能完全放手。這個時候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李光弼二人率領軍隊率部開赴河北,準備一舉攻陷安祿山老巢,俘虜他們的家眷,這樣安祿山叛軍必定會軍心大亂。就是因為潼關的失守,導致洛陽陷入危機,本來形勢大好的朔方軍只能回師保護玄宗。朔方軍一退出河北戰場,顏真卿等人在後方的堅守就沒有絲毫勝算了。

雖然在安祿山兵不血刃地拿下長安之後,就因為不待見安慶緒而被其殺死。但這時候的叛軍已成氣候,安祿山也建立了燕國,他的手下已經都綁在了一條船上了。安慶緒這個人沒有什麼能力只圖享樂。沒有了叛軍的步步緊逼,朝廷終於有時間組織軍隊進行反攻。此時李泌想肅宗提出了一個戰略:“讓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從馮翊入河東,這樣史思明、張忠志就不敢離開范陽和常山,安守忠就不敢離開長安。之後讓郭子儀與李光弼輪流出擊,不攻擊城池也不切斷道路,避其鋒芒,敵來我退,讓敵軍疲於奔命。再到關鍵時刻讓建寧王從塞北出擊與李光弼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直搗范陽,覆其巢穴。之後再命大軍對叛軍進行四面合圍,必能平定叛亂。”

但由於肅宗太想早日收復長安和洛陽,並沒有採取這個辦法。雖然藉助回紇的兵馬成功奪回了長安和洛陽,但並沒有徹底解決叛軍。之後史思明投降了朝廷,就剩下一個沒有能力的安慶緒,但安慶緒還沒解決,就因為想要除掉史思明從而又把他逼反了。史思明可以除掉,但不是時候,是時候也需要找個能人,結果史思明沒能解決,又讓叛亂擴大了。

史思明雖然厲害,但李光弼卻把他吃得死死的,可以説是他的一生之地。而在第二次洛陽陷落之後,李光弼把史思明拖在了洛陽,到處攻擊城池再進行埋伏,不與之決戰。在這樣的戰略下,史思明的北歸之路被斷絕,最終會被困死在洛陽城中。可是這個時候肅宗的心腹宦官魚朝恩認為燕軍思鄉心切,趁其軍心渙散的時候大舉反攻必能獲勝。在李光弼陳述了利害關係之後,肅宗放棄了這個想法。可是朔方軍中的二把手僕固懷恩為了取代李光弼,也贊同了魚朝恩的想法。於是肅宗下定決心,命令李光弼率軍與之決戰。李光弼無奈只能出城決戰,可是在決戰的時候僕固懷恩託大,把兵馬擺在平原地帶,結果被燕軍擊破,導致全線崩潰,唐軍因此打敗。

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兩遍,都是因為宦官的讒言,導致前線將領被迫出征。雖然後來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使得燕軍離心離德,多次被唐軍擊敗,最終平定了叛亂。但是由於唐軍內部的各種問題,導致幾次都可以早日平定的叛亂被拖了八年之久,也導致了後來的藩鎮割據。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