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變“售課”,在線教育莫成“流量生意”

“花9塊錢買10節課”“49元33節課,再包郵送教輔材料”“19元20節課,另享受價值499元大禮包”……近日,有媒體報道顯示,寒假期間,不少家長和孩子被線上課程廣告“包圍”,不少機構以低價噱頭引家長“入網”。然而,低價課程只會點到為止,只有購買正價課才會系統講解。在線教育領域充斥着市場營銷、引流套路,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在互聯網行業,低價引流、吸引用户是慣用手法。問題是,教育不同於其他消費產品,關係孩子的學習成長。倘若優質教師供給跟不上、教學效果達不到,即便看起來很優惠,家長們也會因“不實惠”而選擇用腳投票。在此過程中,家長損失了時間和金錢,孩子耽誤了精力和機會。授課變“售課”、教育成“生意”實屬不該,也應引起高度警惕。

究其原因,在線教育的爆發式增長,與資本投入密不可分。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在線教育行業的融資接近400億,而2019年同期不過百億。對教育行業而言,有資本是好事,可以更好引進優質師資、開發優質課程,更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同時要看到,資本注入後,往往追求快速做大,由此引致的“燒錢大戰”讓不少機構把主業放在了“市場”而不是“內容”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認清在線教育的本質是教育,而不是“在線”的形式、“資本”的收益,才能促使這一行業迴歸教育發展的正軌和初心,以更多資源投入到教學研發上,用硬實力換得好口碑、贏得大市場。

教育,無論是線上授課還是線下課堂,都是“慢事業”,既快不了,也不能快。從教育規律而非市場因素出發,教師的引進培養、課程的開發提質,需要長足的耐心和持續的付出,離不開久久為功、細水長流。相較於一些平台的“重心錯位”,如一些教師無證上崗、部分教師勞務外包、教學缺乏連續性等,堪憂的教學質量損傷了學生的學習權益,也最終會傷及自身品牌的成色。多一點發展定力,多一些尊重規律,持續在教師、教學上發力,用優質的課程服務吸引和留住學生,在線教育就能真正成為校外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線教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業態、新事物,在探索發展中出現走偏現象也屬正常,但不能漠視不管、放任不治。因此,更好助力在線教育有序健康發展,治理應該“在線”。這就需要教育、工商及行業協會等協同發力,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在課程內容、廣告宣傳等方面明確規範、劃出底線、強化監管,進而引導企業將更多精力和資金用在品質提升上,共同維護基礎教育生態,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對教育的美好需求。

一位家長對購買的在線教育閲讀作文課評價道,“功利性很強,不強調思維方式和基礎素養的提高”。教育,要少些套路、少些功利,多些真誠、多些務實,讓優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在線上線下、網上網下遍地開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0 字。

轉載請註明: 授課變“售課”,在線教育莫成“流量生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