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也能邂逅“四史”教育!這樣的高校思政課你喜歡嗎

音樂也能邂逅“四史”教育!這樣的高校思政課你喜歡嗎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 “‘九一八’,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脱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曲悲愴動人的《松花江上》牽動了觀眾的愛國心,富有深情的演唱讓大家沉浸在那段歷史中。11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在西環301室舉辦。當音樂遇上“四史”教育,這堂思政課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怎樣的思政課最受學生喜歡?”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師生圍繞這一問題,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教學形式,將思政理念融入課程,着力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懷”的思政課,讓“四史”課堂“活”起來,引導學生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

音樂也能邂逅“四史”教育!這樣的高校思政課你喜歡嗎

11月26日,“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上演期間,音樂系鋼琴教師孫慧攜學生演奏的《黃河頌》《長城謠》《故鄉》等經典歌曲深深感染着觀眾。樂聲時而波瀾壯闊、氣勢雄偉,時而深邃磅礴、慷慨激昂;音樂系教師尹國峯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解曉燕的對話,則帶領觀眾隨着音樂走進近代中國的抗戰歷程,點燃了師生的愛國熱情。

從音樂的角度去看歷史,讓這堂思政課別開生面。“我希望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温度、觸摸歷史的痕跡,歷史並不遙遠。這種學科交叉式的課堂講授將音樂與歷史相結合、視聽相結合,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衝擊和震撼。”尹國峯表示,將代表性音樂作品的演唱同近現代歷史的感人故事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以此講解抗日救亡時期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

“抗戰時期的音樂對民族意識的覺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解曉燕認為,通過梳理經典抗戰歌曲解讀背後的創作歷史,分析創作者所代表的人民羣眾同仇敵愾、堅決抗戰的心理,帶領着觀眾走近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以鮮活的內容和新穎的形式讓價值引導在授課中如鹽在水,潛移默化達到引導學生涵養氣概、激勵擔當的育人效果。

學生黨員趙慧認為,在中華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這種音樂力量和“四史”經驗塑造的文化自信根基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不竭動力。法學2019級1班韓承君也是頗為感概:“這節富有新意的思政課,讓我們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也激勵着我們青年學生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將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以史串歌,以歌敍史。讓學生們在歌聲中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情懷,增強愛國意識,奮發向上,感恩時代,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偉大祖國的奮鬥之中。這,就是開設“音樂旋律裏的思政課”的初衷。

閃電新聞記者 蔡紀香 通訊員 趙延升 董方圓 王宇鵬 任月 羅凌雲 安瀅霖 報道

【來源:閃電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3 字。

轉載請註明: 音樂也能邂逅“四史”教育!這樣的高校思政課你喜歡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