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校長陳萍的辦公桌上,有一塊“承諾牌”,寫的是“聚天下英才以教之”。陳萍希望,學軍中學可以培養出“有德、有識、有才”的領軍人。“我們努力讓學生們擁有應對未來的設計力。有了對未來的規劃和設計,才會明白當下的很多選擇該怎麼做,才會明白努力的方向和意義在哪裏。”

讓孩子“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1

為什麼而學習?

引領學生看見更好的自己

時代在發生改變,缺乏學習目標是許多孩子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陳萍看來,優質教育的深耕者,必須能回答“為什麼而學習”的問題。這既要有骨子裏一脈相承的東西,也要有與時俱進的説服力。

“學習的態度取決於目的驅動。我們用高中3年時間,在目的驅動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動課程選擇、教學改革、生涯規劃,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學生可以做什麼,可以做成什麼。不是決定一種職業取向,而是引領他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無論未來遇到什麼,都可以從容地認識自我、悦納自我、堅強自我、超越自我。”陳萍説。

為此,學軍中學構建起“三課”課程框架。所謂“三課”,即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每種課的教學側重點不一樣,但目標都是發掘孩子們學習的內生力。

必修課需有益、有趣、有料。教材裏原理性的東西,一定要通過現實生活來演變、豐富和提升。選修課要拓展、延伸、深化。針對一些課程教材內容少、框架散的情況,利用選修課做必修課的二次開發,讓有需要的學生“吃飽”。活動課重在激發興趣,模擬聯合國和模擬政協、孔明鎖大賽、生物科技節、時裝設計周……每一個活動都講究“閉環思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研。

讓孩子“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2

如何去功利化?

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陳萍認為,一個學生想成為優秀人才,成為社會領軍人,必須有健康的身心體魄和深遠的視野格局,而這需要在不斷“去功利化”的過程中淬鍊應變力和選擇力。

“我們提出‘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與‘竭盡所能,為了無限可能’的辦學思路和辦學態度,引導家長端正對孩子的培養預期,正確處理‘近’與‘遠’的關係。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績的高分,而是能力的高強和品德的高貴。”陳萍認為,學校要幫助孩子們摘掉看得見的“近視鏡”——增強體質、降低近視率,也要摘除看不見的“近視鏡”,即只講學習成績不講精神成長的功利思想。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學習尖子生扎堆的學校,學軍中學為學生提供了寬鬆包容的成長環境和充分的人文關懷,甚至允許孩子們進行一定程度的“試錯”。

推行晚自修彈性制、課堂彈性制,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作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不同的考試形式,可以跨年級參加考試甚至申請免試。學校用完善的機制來保障這種彈性制的科學運行,也鼓勵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組織主題班會、思想沙龍,我們總是圍繞有關習慣養成、興趣激發和時間統籌方面的內容展開,進行案例剖析、自我總結,與他人分享交流。説實話,這些事情佔據了我們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但我相信,磨刀不誤砍柴工。”陳萍説。

3

什麼叫優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好

知識不是停留在某一課或某一方面。陳萍説,優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好。優秀,是每個孩子都“才華橫溢”,興趣愛好不用高深卻能融入生活,陪伴你渡過每個難關。優秀,是不斷提升生命的質量。

創新能力是未來教育的競爭力。學軍中學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組織教師為他們開闢創客空間、智創空間,引領學生提早接觸科研和創新內涵,努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

讓孩子“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曾有學生對校服不滿意,陳萍就鼓勵他們為此做一個課題,去調查杭州甚至外國學校的校服,看看是什麼料子、款式以及藴涵的文化等,最後還發起了校服設計與展示大賽;還有一次,有學生做了關於西湖水的研究性學習,最後把西湖水精心包裝起來,做成一個水晶禮物送給客人。

2014年高中課程改革、高考改革以後,曾有一股“小思潮”,一些學生為了考高分而避難求易,難考的科目紛紛遇冷。可在學軍中學,這幾年選擇物理、化學等“難考”科目的理科生,還是佔到了80%以上。

“有一位學生跟他的父母説,我之所以選擇物理,是因為我必須選擇物理。如果我都不學物理了,以後還有誰來學物理?這樣的學生讓我感動和佩服。”陳萍説,有句網絡流行語,説中國總是被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如果有更多的年輕人敢於做勇敢者,因為責任和擔當而主動選擇走更難的路,這就是教育的成功。

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14期  原標題:《陳萍:讓學生擁有面向未來的設計力》

半月談記者:俞菀 顧小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半月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7 字。

轉載請註明: 讓孩子“摘掉近視鏡,戴上望遠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