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良心工作,金錢下的教育,教育不出好人才;功利下的教育,教育不出大師。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是決定教育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他們的教育觀和教育現任感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
不可否認,現在的教育環境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也不可否認,現在的教育質量還趕不上時代的要求。當然這其中有許多影響因素,社會環境,家庭成長,道德環境,經濟條件等等,可是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本質卻沒有變,雖然人心變了。回往民國時候的教育,挑選其中李叔同和金嶽霖兩位大師對待學生的個例,或許對當前有些啓迪。
李叔同對待學生比較嚴格,教學要求很高,但對學生卻是能幫就幫,不求回報。劉質平是李叔同的學生,但家境貧寒,為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藝,他於1917年赴日本求學。李叔同在此時給予了劉質平無私的幫助,當時李叔同的工資薪金為105元,在當時是比較高的,但他這些薪金要負擔家上海的家用40元,天津的家用25無,再加上自己的消費,其次資金也很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他從自己的生活費中擠出了20元負擔劉質平的生活費,並且直到其完成學業。
李叔同對劉質平的幫助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全然是付出。他在給劉質平的信中説:“這是基於師生情誼的饋贈,並非借貸,將來不必償還。不得將此事告知第三者,即便是家人也不得提及。贈款期限以劉質平畢業為期”。這三條約定的提出徒然增加了李叔同的偉岸,他的付出是無私的,是慷慨的,不為名聲,不為私利;也減輕了劉質平的壓力,是基於師生情誼,而不是贊助;並且還約明的期限,有始有尾。
劉質平終其一生都以自己是李叔同的學生而驕傲,當然他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
説到金嶽霖,大家就會想到他對林徽因的感情付出,殊不知他任教期間,也深得學生喜歡,除去學問淵博之外,他對學生的無私付出也是主因之一。
金嶽霖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經常去學生宿舍“考察民情”,他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和他們閒聊和亂侃。冬天,他發現來來自南方的同學衣服和被子都很單薄,不能禦寒,也可能是沒有想到北方的冬天會那麼冷,更有可能是家境條件不允許。金嶽霖就把自己的棉衣和毛毯送給他們,學生們很是感動。這樣的事,學生們會記一輩子。1981年,清華大學哲學系師生聚會時,一位學生就飽含熱淚的説:“金先生三十多年前送給我的棉襖,至今珍藏在身邊,見到它就像見到恩師。”
教育是關於人的教育,是需要付出真心的教育。只要真心付出,助其成長,無論採取什麼方式,進入人心,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就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