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日賺208萬,一部戲1.6億,讓多少人跟我一樣,無法平靜?
為什麼一個演技不咋地,只會撅撅嘴,僅有幾分姿色的女藝人,對社會的貢獻寥寥,卻能靠着千萬級的粉絲,每每登上熱搜,輕輕鬆鬆賺出天價?以上海平均月支出4000元計算,這幾乎是普通人43年的生活費。
而另一邊,像張桂梅這樣的老師,為了保住貧困女生的上學機會,省吃儉用,一天只花3元錢,最貴的衣服只要20元錢,所有的錢都用在學校上,累計幫助了1800名貧困生,改變了她們的命運。這樣正能量卻蒼老的臉,又上過幾次熱搜?
《演員請就位》裏李成儒老師發出靈魂拷問:“我們的年輕人現在都看的是這些‘高中生談戀愛’?……等這一代人起來之後,他們受到什麼教育了?”
在吐槽大會中,王剛也曾吐槽:“演技好有什麼用?有應援團嗎?有見面會嗎?”
當“長得好看”成為受歡迎的標準,當“有流量”成為社會的榜樣。誰還琢磨演技、努力奮鬥?這就難怪醫美滿地,年輕人都想着怎麼整容、美顏,怎麼博出位獲取流量,而不是怎麼為社會創造價值。
更奇怪的是,千萬級的粉絲不但每天要給“偶像”刷榜、打call,還要為“偶像”花錢、氪金。之前就曾看過媒體報道,許多粉絲自己還掙扎在生存線上,卻追着“偶像”接送機、一買就是一百多張專輯,苦不堪言……
如果把這些精力放在自己的學習、工作上,不説能給社會創造多少貢獻,至少能讓自己過得舒心一些吧?
到這裏我們不禁要問,這一代人怎麼了?
對“美”的追求,什麼時候變成了對“臉”的追求、對簡單的“荷爾蒙”的追求?到底是誰毀了他們的價值觀?
AI放大了我們“本能”的一面
“千人千面”、智能推薦是網絡媒體最引以為傲的能力。
人工智能AI通過分析使用習慣,智能地給使用者推送那些讓我們“多停留一會兒”的內容。這讓我們可以在媒體中看到更個性化的內容,但是不意外地產生了“蝴蝶效應”。
所謂“食色性也”,看到帥哥、美女,大多數人會本能的多停留一會兒,特別是那些正值妙齡的年輕人。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沒有高尚的趣味,因為除了本能的一面,我們還有道德、理性、追求等等……
但問題是,AI敏鋭地捕捉到了我們的“多停留一會兒”,捕捉到了我們的“本性”。
當我們在一個電視劇裏看到幾個賞心悦目的帥哥美女,併為他們停留之後,AI開始大量的向我們推薦同類信息。
而大量的同類信息、圖片,又反過來增強我們對這些“偶像”的熟悉感和好感,吸引我們的點擊,形成一個不斷加強的循環。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驗,在連續瀏覽了某明星的消息後,各個平台都開始推薦關於他的消息。受到心理學中“自證效應”的影響,我不斷地觀看這些內容,以證明自己的判斷無誤——這個明星還不錯。
那一陣子,我也幾乎成為了一個粉絲,只是還沒有狂熱到氪金的地步罷了。
這個原理其實跟“傳銷”有點像。
雖然看上去,我們是自由獲取喜歡的信息。但事實上,我們早被禁錮在“智能推薦”算法裏了。
因為在享受“千人千面”個性化推薦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接觸那些“不那麼喜歡”的信息的機會。
當我們不斷地接受到所謂“喜歡”的同類信息,其他的消息卻越來越少,甚至連意見相左的觀點也很難看到。此時大腦中的一組神經元不斷被刺激、點亮,而其他的部分卻被抑制了,思維也同時被抑制了。
就這樣,“智能推薦”放大了我們內心“本能”的一面,帶我們進入了“看臉時代”。
而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娛樂公司的判斷走向,跟着Ai的步伐,為了流量,支付給這些“流量藝人”越來越多的佣金,無形中又給這類藝人更多的曝光機會,最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糟糕局面。
儘管如此,我並不認為“智能推薦”應該封殺。相反,我認為“人工智能”應該進化。
就像人類進化出了更大的大腦額葉,在抑制簡單的慾望,完成自控。“人工智能”也需要在單純的點擊量、收入之外,進化出“社會責任感”。
這當然需要不少時間,但是我們的孩子恐怕不能等。
這就需要咱們家長和學校完善補位,給孩子夯實正確的價值觀,來抵抗“本能”的誘惑。
“為了賺錢而學習?”
很遺憾,無論是家長們還是學校,在“夯實價值觀”方面,都做得不夠好。
小兒子一年級,剛剛上學一個月,在評價同學的時候,就把“成績好不好”作為第一緯度了。
顯然,孩子會這樣評價同學,是因為老師用成績評價學生。
成績好壞不但成了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也成了評價家長是否合格的標準。——這就是當前大部分學校給孩子們傳遞的價值觀。
那麼,拼命讀書取得好成績又是為什麼呢?
我曾經給六年級的學生們上過一次家長課,在問孩子們為什麼學習時,不少孩子回答“為了媽媽高興”、“為了找個好工作”、“為了多賺錢”。
於是,邏輯通順了:學習是為了老師和家長要的好分數,而好分數是為了以後多賺錢……
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有錢人代替英雄,成了真正的榜樣。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初中、高中的孩子突然提出退學,要去做網紅、做明星……原因很簡單——他們更賺錢。
在2020年,
藝考的報名人數為117萬,而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不過1071萬,佔總人數的11%。這些孩子裏,有多少是希望投身藝術,又有多少僅僅是希望能夠“紅”?
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狹隘的成功學”灌輸,是否反而推動了孩子對“偶像”的追捧?因為那些人事實上正是老師和家長口中的“成功人士”!
我們能做些什麼?
首先,作為一個家長,我既沒法改變AI算法,也無力改變廣大老師對成功的固定思維。但是,我可以教給孩子生活的真諦,並幫助他學會獨立思考,免受“洗腦”。
我可以告訴孩子,人生的意義在於為社會創造價值,在於能夠幫助多少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不是他的長相、穿戴,而是他給社會、給大家帶來了多少價值。
一個心裏有家國天下、有遠大目標的孩子,是不會為了一個“偶像”,失去方向的。
其次,我們也需要不斷給自己提個醒:我是否看了太多同類的內容?我是否正在被洗腦?
用這樣的方法啓動大腦思考的功能,也許能夠幫助我們在物聯網的羊羣中,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
我是
@楓糖媽媽
,多平台育兒領域優質原創作者,多平台簽約作者。專注於孩子養育中的心理成長、大腦訓練,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