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藏在祖屋牆中的“銀元”引發的思考:古人的存錢辦法知多少
古代沒有銀行和保險櫃,那麼古人究竟都是如何存錢的呢?實際上,細尋史料可以發現,古人的存錢辦法還真不少...祖屋牆中的“銀元”多年前,筆者的爺爺在臨終彌留之時,曾交待我父親到祖屋內室的某一堵牆的暗格中取出一包古物。父親在仔細觀察之後終於找到了暗格,小心翼翼的從牆中空心處取出了一個紅布包裹的小盒子,打開盒子後,發現內有幾枚民國時期的“銀元”和四五枚清代末期的“通寶”,在場的所有人都驚詫不已,這絕對是“傳家寶”無疑了。因年代較近,這些古幣和銀元其實並不值多少錢,大家所驚訝的是爺爺如何將這些古物在那些艱難歲月中保存下來,畢竟他的一生經歷是那麼的坎坷。
九州配圖:民國銀元示意圖九州從這一包藏於祖屋牆中的“銀元”引發了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古代,社會上沒有銀行可以安全存款,尋常百姓人家究竟如何存放錢財珠寶的呢?古人的存錢辦法其實不少對於這個疑問,九州細尋史料發現,其實古人的智慧還是非常多元的,其存錢的辦法還真不少,大致有如下七種:辦法一:房梁這種存錢法雖不多見,但也確實存在,一般見於家境貧寒的普通人家,本來貧窮也不容易遭賊惦記,掛在房樑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大才子便這麼幹過。
九州配圖:蘇軾貶居黃州蘇軾在被貶居黃州之時,因為俸祿極少,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難題。東坡先生於是開始了計劃開支的節儉生活,他將錢分成12份,每月取用一份,再將取用的這一份錢分成30小份,每日只能取用一小份。將生活費計劃分配好之後,他將這些“份錢”掛在房樑上,每日清晨起牀後便取下一包作為當日的生活開支,只准剩餘,不得超支。現在想來,也確實是太難為了東坡先生。
九州配圖:房樑上取下的錢幣此外,在中國古代的建房傳統中,很多地方有着這樣一個民俗,就是將古幣和錢盒放置在房梁的特定位置,更多是從風水角度來寄託對家庭興旺的美好祈願。然而,這樣一種建築上的風水習俗,從早期的源頭來講,應當也與古人的在房樑上掛錢存放的習慣不無關係。而且,中國人形容小偷的文雅詞彙叫作“樑上君子”,其中小偷喜歡費老大勁上別人家的房梁,除了房梁容易藏身不易被發現的原因外,也並不能排除古代的很多人家在房樑上放錢有關。辦法二:撲滿就像現代人使用存錢罐進行儲存零散小錢一樣,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種小型存錢物件,名為“撲滿”。據《西京雜記》卷五記載雲:“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古代的錢幣多是方孔圓形銅幣,古人為了將零散的銅幣能夠存放於一處,便使用陶土製作專門一種單孔容器,或罐形或匣形,一般頂部會開一個投幣的狹口,有些也會在腹部凸起一個環,供插繫繩子用,懸吊於樑上。因為這個形狀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待錢幣裝滿之後,便會將其打碎將銀錢取出,便是所説的“滿則撲之”,也是“撲滿”之意的由來。這種方式有點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説的“零存整取”了。
九州配圖:撲滿撲滿在中國古代不僅出現的早,而且延續的時間極長。秦代時期就有記載,而漢唐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清代學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描述:“又時出金帛作生計。日有贏餘,輒投撲滿。”可見撲滿在清代時期依然是民間的平常物件。現在的人對於撲滿的名字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台灣地區依然將儲錢罐稱為撲滿,歌曲《孤單北半球》裏就有一句歌詞:“記得把想念存進撲滿。”
九州配圖:撲滿辦法三:錢壇前面介紹的“撲滿”畢竟只是民間普通百姓所用的小型存錢物件,對於那些家境殷實的富裕家庭來説,這樣的小物件顯然是不夠用的,那他們用什麼辦法存放較大數量的錢財呢?彆着急,古代有錢人自有辦法。不知道從何時起,古人發明了更高級也更隱蔽穩妥的存錢辦法,那就是儲錢罈子。人們把富餘的錢銀和珠寶裝進罈子裏並封口,然後趁着月黑風高之時悄悄在家中或者特定的隱蔽處進行掩埋,有的甚至會上面進行一些偽裝,目的就是為了讓埋藏點更加隱蔽。
九州配圖:儲錢罈子樣例關於古人的掩埋法,最常見的有一個——“多層掩埋法”。所謂多層掩埋,顧名思義,就是將裝有大量錢銀珠寶的錢罈子埋在較深的地方,同時覆蓋一層土層,然後再將裝着少量錢財的錢罈子埋在其上的淺層,在表面再進行一番偽裝。這樣一來,即便被別人盜挖了,因為心理作用,人們也只會將淺層的罈子挖走,而不會想到在下方還有“重器”。民國時期,上海名醫陳存仁家中搞分家析產,翻開看賬本明明寫着家中藏有20壇的銀子,但無論人們掘地三尺廣撒網的各種挖,就只挖到了8壇,而剩下的12壇死活找不着。正在一家人極其困惑之時,有個長輩建議,在發現那8壇銀子的地方繼續往下深挖,果不其然,在扒開一層厚土之下,又挖出了埋在深層的剩餘12壇銀子。可見,古人在存錢和保障財產安全上真是絞盡腦汁,甚至玩起了心理戰,外人要想找到真得掘地三尺。
九州配圖:埋在地下的錢罈子辦法四:錢窖當然,如果説你家已經富裕到了金銀成堆、富可敵國之地步的話,那麼儲錢罈子是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的,因此人們又發明了更加土豪的存錢辦法——錢窖。
九州配圖:古代錢窖
九州配圖:錢窖挖掘現場根據《禮記.月令》、《漢書.蘇武傳》、《史記.貨殖列傳》、《莊子.齊物論》等古籍中關於“窖”的記載可知,“窖”的歷史非常悠久,且對“窖”有着極為深厚的感情。古人挖地窖主要用於存放食物例如糧食窖和菜窖,還有一種是在戰亂時期用於躲避兵禍的地窖。除了這些常見地窖外,古代大富人家從地窖文化中找到了靈感,深挖地窖用於存放萬貫錢財珠寶。近現代考古人員在許多地方發現了大小不一的錢窖,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2010年在陝西省華縣鹹林中學門前的一處建築工地意外的發現了一個有着千年歷史的宋代大型錢窖,共出土了崇寧重寶、崇寧通寶、千禧通寶、鹹平重寶等二十多種宋代錢幣,重達2、3噸重,堪稱宋代錢窖之最。
九州配圖:崇寧通寶很多人一定會疑惑,如此鉅額的財富為何會被遺棄或者是遺忘呢?實際上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可以想象的到,原因多源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家族變故或是社會動盪。就以華縣發現的這個宋代錢窖為例,極有可能就與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權貴鉅富慌不擇路的向南逃亡有關,保命要緊,哪還管得了那數噸的鉅額財富。辦法五:牆中古代除了將錢存放在房樑上、撲滿、罈子和錢窖中外,最常見的莫過於將錢銀藏於牆壁的暗格中,這樣也方便取用。最狠的,就是直接在砌牆之時直接加厚,然後將錢財直接砌在牆內的夾層處,這種方式雖然更加隱蔽,但是要取用之時就比較費勁了。
九州配圖:報道稱二手房裝修時發現牆壁暗格中的鉅款《漢書》中記載了一個典故——“孔壁遺文”,或叫“孔壁中經”。説的是漢武帝時期,魯恭王準備擴建宮室,因為臨近的孔家老宅礙事,於是下令將其拆除。結果,在拆倒的牆壁中發現了《春秋》、《尚書》、《禮記》和《孝經》等一批經傳典籍書簡。應當是秦朝焚書坑儒之時,孔子的後裔將這些傳世典籍藏在了孔子老宅的牆壁夾層之中,因此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九州配圖:孔壁遺文可見,古人用牆壁夾層或者暗格藏放貴重或者重要的物品早已有之,有錢人受此啓發便常常用牆壁藏錢,並被長期沿用下來。文章開頭九州介紹的父親從我家祖屋的牆壁暗格中取出的一包銀元和古幣,便是最好的佐證。辦法六:地板在古代,有錢人藏錢確實是煞費苦心,用盡千方百計。和前面所説的將錢財藏於牆壁中一樣,古人也會在腳踩的地板上下功夫,最常見的是在屋內地板的角落隱蔽處設置一個空心地下暗格用以存放貴重物品,然後上面使用和周圍一樣的地磚鋪設,表面上很難被發現,只有藏錢人自己心中有數。
九州配圖:出土的古代銀子除此之外,九州還聽説過一種無比奇葩的藏錢法——熔銀灌地。相傳在清朝時期,腰纏萬貫的晉商為了確保自己的錢財萬無一失,於是將所有銀子熔化成液體,然後澆灌到屋內的地板中,確實也夠狠的一種防盜法寶了。辦法七:銀票説到“銀票”,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在現今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見到那些大户人家或富商巨賈使用銀票的場景。實際上,中國最早的銀票出現於北宋初年時的四川,當時叫“交子”,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銀票了。只不過當時的銀票並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樣可以用來交易,而只是具備了存放的功能,實際交易時還是要用現錢。
九州配圖:宋代銀票——交子此後隨着銀票制度的發展和規範,銀票逐漸具備了流通和交易功能。但是有錢人將錢銀拿到銀票鋪存放換回一張銀票,並非無償的服務,而是要收取保管費的,一般在3%左右。因此古代的有錢人並不會把家裏的錢財都拿去換取銀票存放,畢竟是放的越久就越虧。古人存錢的軼事趣聞從前文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古人在存錢、藏錢方面確實是花了不少心思,但其實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有比較明顯的弊端,就比如説將錢銀藏在地下或者牆壁中,如果家庭突遭變故的話,亦或是藏錢人個人出現意外而又未來得及告知家人藏寶數額和地點的話,那很容易就會出現辛辛苦苦存下的寶貴財富後人卻無福消受的情況。此外,古人在藏錢上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軼事趣聞,九州為大家列舉一二如下:此地無銀三百兩相信大家對這一俗語並不陌生,這原本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説典故。話説也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古時候,有一對鄰居,一個叫張三,一個叫王二。張三千辛萬苦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因此每天都擔心被賊偷走,苦思冥想之後,找來了一個箱子將三百兩銀子全部釘在箱內,然後在屋後牆角的一處空地挖了坑將箱子掩埋。即便如此,張三依舊不太放心,擔心別人到這來挖,於是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妙招”,找來一塊木板插在掩埋處附近,並在上面寫上七個大字“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才放心的走了。不曾想,他的舉動被鄰居王二看個正着。到了夜裏,王二悄悄的來到張三屋後將三百兩銀子全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是自己乾的,他還特意在同一塊木板的另一面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第二天一大早,張三便來到屋後來巡查,發現了木板上王二所留下的七個大字,同時銀子也不見了。
九州配圖:此地無銀三百兩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説而已,但也確實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古人喜歡將錢財藏在地下的作法。宋代“掘屋錢”“掘屋錢”想必大家比較陌生,這個詞彙的出現要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當時的洛陽已經是多朝古都,歷史非常悠久,且地下文物極為豐富,當地老百姓蓋房取土或挖地基,一不留神便能挖出寶物來,俗話“地下有寶”説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此一來,那些賣房的屋主在出售房子之時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於是紛紛在市價的基礎上加收一筆不菲的費用,名曰“掘屋錢”。
九州配圖:宋代洛陽購房要預交“掘屋錢”這一點在許多文獻中均有記載,比如:“地內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經掘者例出掘錢。”以及“昔洛中第宅求售,評直外復索掘屋錢,蓋其下多有宿藏。”(見於宋代學者周煇所著《清波雜誌》卷6)。此外,沈括在《夢溪筆談》卷21《異事異疾附》裏舉了個實例:宋仁宗時,尚書左丞張觀在洛陽買別墅,別墅市價三千貫,賣方卻要張觀出四千貫,理由就是這座別墅下面可能有“寶”。可見,宋代確實是個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事物的交易價格已經具備了前瞻性的潛力估值了,令後人驚奇。糞堆之下有巨寶前面我們説了,古人因為沒有防盜保險箱,所以在隱藏自己的財富上絞盡腦汁。同樣都是掩埋,但不同的掩埋地點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找的地方不對,很容易就像張三一樣被隔壁王二給發現了。因此,有錢人為了不讓盜賊找到自己的埋銀之處,常常會將地點選在讓別人想破腦瓜都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説糞堆、茅坑等這些骯髒又不起眼的地方。
九州配圖:後母戊鼎實際上,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個鎮館之寶,即商代青銅重器——“後母戊鼎”當年就是在吳姓人家宅基地的糞坑下面被無意間發掘出來的,而從挖掘現場來看,這個重寶確實是被刻意窯藏地下的。九州君評古代沒有銀行和防盜保險箱,古人在保護財產安全時確實比現在的我們要麻煩的多,不過他們也憑藉着令我們驚歎的智慧,發明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存錢、藏錢辦法。實際上,從祖屋、老屋的牆壁中意外發現大筆財富的情況屢見不鮮,近年來見諸媒體新聞的這類報道就有很多,比如2014年的時候,報道稱在廣東雷州市的一個農村,有一户人家的祖屋被颱風吹倒,這家人在清理斷壁殘垣時無意間在垮塌的牆壁夾層裏發現了29枚清末的銀元,據説在文物市場上價值不菲。再比如2016年,報道稱山東某市的一座老屋拆遷,結果拆遷人員在牆壁夾層中也發現了數量不少的銅錢。
九州配圖:百年祖屋颱風中吹倒,意外發現銀元所以説,假如你的家中還有老宅、祖屋,有機會的話也不妨拆開牆壁仔細探查一番,説不定你就會得到老祖宗給你留下的一筆財產或者無價之寶也未可知。
九州配圖:民國銀元示意圖九州從這一包藏於祖屋牆中的“銀元”引發了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古代,社會上沒有銀行可以安全存款,尋常百姓人家究竟如何存放錢財珠寶的呢?古人的存錢辦法其實不少對於這個疑問,九州細尋史料發現,其實古人的智慧還是非常多元的,其存錢的辦法還真不少,大致有如下七種:辦法一:房梁這種存錢法雖不多見,但也確實存在,一般見於家境貧寒的普通人家,本來貧窮也不容易遭賊惦記,掛在房樑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大才子便這麼幹過。
九州配圖:蘇軾貶居黃州蘇軾在被貶居黃州之時,因為俸祿極少,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難題。東坡先生於是開始了計劃開支的節儉生活,他將錢分成12份,每月取用一份,再將取用的這一份錢分成30小份,每日只能取用一小份。將生活費計劃分配好之後,他將這些“份錢”掛在房樑上,每日清晨起牀後便取下一包作為當日的生活開支,只准剩餘,不得超支。現在想來,也確實是太難為了東坡先生。
九州配圖:房樑上取下的錢幣此外,在中國古代的建房傳統中,很多地方有着這樣一個民俗,就是將古幣和錢盒放置在房梁的特定位置,更多是從風水角度來寄託對家庭興旺的美好祈願。然而,這樣一種建築上的風水習俗,從早期的源頭來講,應當也與古人的在房樑上掛錢存放的習慣不無關係。而且,中國人形容小偷的文雅詞彙叫作“樑上君子”,其中小偷喜歡費老大勁上別人家的房梁,除了房梁容易藏身不易被發現的原因外,也並不能排除古代的很多人家在房樑上放錢有關。辦法二:撲滿就像現代人使用存錢罐進行儲存零散小錢一樣,中國古代也有這樣一種小型存錢物件,名為“撲滿”。據《西京雜記》卷五記載雲:“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古代的錢幣多是方孔圓形銅幣,古人為了將零散的銅幣能夠存放於一處,便使用陶土製作專門一種單孔容器,或罐形或匣形,一般頂部會開一個投幣的狹口,有些也會在腹部凸起一個環,供插繫繩子用,懸吊於樑上。因為這個形狀只有入口,沒有出口,待錢幣裝滿之後,便會將其打碎將銀錢取出,便是所説的“滿則撲之”,也是“撲滿”之意的由來。這種方式有點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説的“零存整取”了。
九州配圖:撲滿撲滿在中國古代不僅出現的早,而且延續的時間極長。秦代時期就有記載,而漢唐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清代學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描述:“又時出金帛作生計。日有贏餘,輒投撲滿。”可見撲滿在清代時期依然是民間的平常物件。現在的人對於撲滿的名字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台灣地區依然將儲錢罐稱為撲滿,歌曲《孤單北半球》裏就有一句歌詞:“記得把想念存進撲滿。”
九州配圖:撲滿辦法三:錢壇前面介紹的“撲滿”畢竟只是民間普通百姓所用的小型存錢物件,對於那些家境殷實的富裕家庭來説,這樣的小物件顯然是不夠用的,那他們用什麼辦法存放較大數量的錢財呢?彆着急,古代有錢人自有辦法。不知道從何時起,古人發明了更高級也更隱蔽穩妥的存錢辦法,那就是儲錢罈子。人們把富餘的錢銀和珠寶裝進罈子裏並封口,然後趁着月黑風高之時悄悄在家中或者特定的隱蔽處進行掩埋,有的甚至會上面進行一些偽裝,目的就是為了讓埋藏點更加隱蔽。
九州配圖:儲錢罈子樣例關於古人的掩埋法,最常見的有一個——“多層掩埋法”。所謂多層掩埋,顧名思義,就是將裝有大量錢銀珠寶的錢罈子埋在較深的地方,同時覆蓋一層土層,然後再將裝着少量錢財的錢罈子埋在其上的淺層,在表面再進行一番偽裝。這樣一來,即便被別人盜挖了,因為心理作用,人們也只會將淺層的罈子挖走,而不會想到在下方還有“重器”。民國時期,上海名醫陳存仁家中搞分家析產,翻開看賬本明明寫着家中藏有20壇的銀子,但無論人們掘地三尺廣撒網的各種挖,就只挖到了8壇,而剩下的12壇死活找不着。正在一家人極其困惑之時,有個長輩建議,在發現那8壇銀子的地方繼續往下深挖,果不其然,在扒開一層厚土之下,又挖出了埋在深層的剩餘12壇銀子。可見,古人在存錢和保障財產安全上真是絞盡腦汁,甚至玩起了心理戰,外人要想找到真得掘地三尺。
九州配圖:埋在地下的錢罈子辦法四:錢窖當然,如果説你家已經富裕到了金銀成堆、富可敵國之地步的話,那麼儲錢罈子是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的,因此人們又發明了更加土豪的存錢辦法——錢窖。
九州配圖:古代錢窖
九州配圖:錢窖挖掘現場根據《禮記.月令》、《漢書.蘇武傳》、《史記.貨殖列傳》、《莊子.齊物論》等古籍中關於“窖”的記載可知,“窖”的歷史非常悠久,且對“窖”有着極為深厚的感情。古人挖地窖主要用於存放食物例如糧食窖和菜窖,還有一種是在戰亂時期用於躲避兵禍的地窖。除了這些常見地窖外,古代大富人家從地窖文化中找到了靈感,深挖地窖用於存放萬貫錢財珠寶。近現代考古人員在許多地方發現了大小不一的錢窖,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2010年在陝西省華縣鹹林中學門前的一處建築工地意外的發現了一個有着千年歷史的宋代大型錢窖,共出土了崇寧重寶、崇寧通寶、千禧通寶、鹹平重寶等二十多種宋代錢幣,重達2、3噸重,堪稱宋代錢窖之最。
九州配圖:崇寧通寶很多人一定會疑惑,如此鉅額的財富為何會被遺棄或者是遺忘呢?實際上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可以想象的到,原因多源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家族變故或是社會動盪。就以華縣發現的這個宋代錢窖為例,極有可能就與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權貴鉅富慌不擇路的向南逃亡有關,保命要緊,哪還管得了那數噸的鉅額財富。辦法五:牆中古代除了將錢存放在房樑上、撲滿、罈子和錢窖中外,最常見的莫過於將錢銀藏於牆壁的暗格中,這樣也方便取用。最狠的,就是直接在砌牆之時直接加厚,然後將錢財直接砌在牆內的夾層處,這種方式雖然更加隱蔽,但是要取用之時就比較費勁了。
九州配圖:報道稱二手房裝修時發現牆壁暗格中的鉅款《漢書》中記載了一個典故——“孔壁遺文”,或叫“孔壁中經”。説的是漢武帝時期,魯恭王準備擴建宮室,因為臨近的孔家老宅礙事,於是下令將其拆除。結果,在拆倒的牆壁中發現了《春秋》、《尚書》、《禮記》和《孝經》等一批經傳典籍書簡。應當是秦朝焚書坑儒之時,孔子的後裔將這些傳世典籍藏在了孔子老宅的牆壁夾層之中,因此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九州配圖:孔壁遺文可見,古人用牆壁夾層或者暗格藏放貴重或者重要的物品早已有之,有錢人受此啓發便常常用牆壁藏錢,並被長期沿用下來。文章開頭九州介紹的父親從我家祖屋的牆壁暗格中取出的一包銀元和古幣,便是最好的佐證。辦法六:地板在古代,有錢人藏錢確實是煞費苦心,用盡千方百計。和前面所説的將錢財藏於牆壁中一樣,古人也會在腳踩的地板上下功夫,最常見的是在屋內地板的角落隱蔽處設置一個空心地下暗格用以存放貴重物品,然後上面使用和周圍一樣的地磚鋪設,表面上很難被發現,只有藏錢人自己心中有數。
九州配圖:出土的古代銀子除此之外,九州還聽説過一種無比奇葩的藏錢法——熔銀灌地。相傳在清朝時期,腰纏萬貫的晉商為了確保自己的錢財萬無一失,於是將所有銀子熔化成液體,然後澆灌到屋內的地板中,確實也夠狠的一種防盜法寶了。辦法七:銀票説到“銀票”,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在現今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見到那些大户人家或富商巨賈使用銀票的場景。實際上,中國最早的銀票出現於北宋初年時的四川,當時叫“交子”,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銀票了。只不過當時的銀票並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樣可以用來交易,而只是具備了存放的功能,實際交易時還是要用現錢。
九州配圖:宋代銀票——交子此後隨着銀票制度的發展和規範,銀票逐漸具備了流通和交易功能。但是有錢人將錢銀拿到銀票鋪存放換回一張銀票,並非無償的服務,而是要收取保管費的,一般在3%左右。因此古代的有錢人並不會把家裏的錢財都拿去換取銀票存放,畢竟是放的越久就越虧。古人存錢的軼事趣聞從前文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古人在存錢、藏錢方面確實是花了不少心思,但其實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有比較明顯的弊端,就比如説將錢銀藏在地下或者牆壁中,如果家庭突遭變故的話,亦或是藏錢人個人出現意外而又未來得及告知家人藏寶數額和地點的話,那很容易就會出現辛辛苦苦存下的寶貴財富後人卻無福消受的情況。此外,古人在藏錢上也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軼事趣聞,九州為大家列舉一二如下:此地無銀三百兩相信大家對這一俗語並不陌生,這原本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説典故。話説也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古時候,有一對鄰居,一個叫張三,一個叫王二。張三千辛萬苦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因此每天都擔心被賊偷走,苦思冥想之後,找來了一個箱子將三百兩銀子全部釘在箱內,然後在屋後牆角的一處空地挖了坑將箱子掩埋。即便如此,張三依舊不太放心,擔心別人到這來挖,於是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妙招”,找來一塊木板插在掩埋處附近,並在上面寫上七個大字“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才放心的走了。不曾想,他的舉動被鄰居王二看個正着。到了夜裏,王二悄悄的來到張三屋後將三百兩銀子全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是自己乾的,他還特意在同一塊木板的另一面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第二天一大早,張三便來到屋後來巡查,發現了木板上王二所留下的七個大字,同時銀子也不見了。
九州配圖:此地無銀三百兩雖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説而已,但也確實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古人喜歡將錢財藏在地下的作法。宋代“掘屋錢”“掘屋錢”想必大家比較陌生,這個詞彙的出現要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當時的洛陽已經是多朝古都,歷史非常悠久,且地下文物極為豐富,當地老百姓蓋房取土或挖地基,一不留神便能挖出寶物來,俗話“地下有寶”説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此一來,那些賣房的屋主在出售房子之時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於是紛紛在市價的基礎上加收一筆不菲的費用,名曰“掘屋錢”。
九州配圖:宋代洛陽購房要預交“掘屋錢”這一點在許多文獻中均有記載,比如:“地內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經掘者例出掘錢。”以及“昔洛中第宅求售,評直外復索掘屋錢,蓋其下多有宿藏。”(見於宋代學者周煇所著《清波雜誌》卷6)。此外,沈括在《夢溪筆談》卷21《異事異疾附》裏舉了個實例:宋仁宗時,尚書左丞張觀在洛陽買別墅,別墅市價三千貫,賣方卻要張觀出四千貫,理由就是這座別墅下面可能有“寶”。可見,宋代確實是個市場經濟已經比較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事物的交易價格已經具備了前瞻性的潛力估值了,令後人驚奇。糞堆之下有巨寶前面我們説了,古人因為沒有防盜保險箱,所以在隱藏自己的財富上絞盡腦汁。同樣都是掩埋,但不同的掩埋地點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找的地方不對,很容易就像張三一樣被隔壁王二給發現了。因此,有錢人為了不讓盜賊找到自己的埋銀之處,常常會將地點選在讓別人想破腦瓜都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説糞堆、茅坑等這些骯髒又不起眼的地方。
九州配圖:後母戊鼎實際上,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一個鎮館之寶,即商代青銅重器——“後母戊鼎”當年就是在吳姓人家宅基地的糞坑下面被無意間發掘出來的,而從挖掘現場來看,這個重寶確實是被刻意窯藏地下的。九州君評古代沒有銀行和防盜保險箱,古人在保護財產安全時確實比現在的我們要麻煩的多,不過他們也憑藉着令我們驚歎的智慧,發明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存錢、藏錢辦法。實際上,從祖屋、老屋的牆壁中意外發現大筆財富的情況屢見不鮮,近年來見諸媒體新聞的這類報道就有很多,比如2014年的時候,報道稱在廣東雷州市的一個農村,有一户人家的祖屋被颱風吹倒,這家人在清理斷壁殘垣時無意間在垮塌的牆壁夾層裏發現了29枚清末的銀元,據説在文物市場上價值不菲。再比如2016年,報道稱山東某市的一座老屋拆遷,結果拆遷人員在牆壁夾層中也發現了數量不少的銅錢。
九州配圖:百年祖屋颱風中吹倒,意外發現銀元所以説,假如你的家中還有老宅、祖屋,有機會的話也不妨拆開牆壁仔細探查一番,説不定你就會得到老祖宗給你留下的一筆財產或者無價之寶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