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滅亡之際,為什麼不退回隴西祖地!
要説秦國,那就先説説秦國的宗室。秦國的宗室姓嬴,趙氏,後來也稱秦氏,遠古八大姓之一。 別太小看了這些遠古大姓,女、姬、姜、嬴、姒、妊、妘、娮、姚。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祖先造父封趙城,因此為趙氏。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 《漢書地理志注》和《説文解字》記少昊氏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 。
不過史記中確切記載的是伯益,司馬遷《史記》“昔伯益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舜帝賜他為嬴姓,只是命他繼承了少昊氏,擔任嬴姓部落的首領,並非嬴姓始於伯益。
伯益是個悲哀的人,本來眾人推舉他做大禹的繼承者,可惜大禹的思想已經進步到奴隸制度去了,給了自己的兒子啓很大的扶持,於是大禹死了以後啓奪了伯益的江山,開啓了夏王朝的統治,自此“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 言歸正傳,西周時嬴氏的祖先非子善於牧馬,被派往隴西之地為周王朝牧馬。
後來周幽王時期(公元前781年以前),西戎勢力發展,深入關中,威脅周室,屢起戰爭。''周避犬戎難,東遷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與誓,封爵之。''從此,秦始有封地,為諸侯國。 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與戎、狄戰鬥不息。初,秦敗。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獲得''岐地''。襄公歿後,秦人退回''西陲''故居。
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東獵'',以年時借獵遷徙,中途與戎、狄浴血奮戰,四年(前762),秦獲''千渭之會'',(今眉縣東北15華里處),從此定居周人故地關中。 秦佔領''千渭之會''後,在此築城。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擊戎,戎敗走,秦國控制了岐西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寧公(憲公)繼位,秦由''千渭之會''遷都平陽(今寶雞縣陽平鎮),滅毫,佔其都邑--蕩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興平之界)控制了關中西域,營建''平陽宮''(今寶雞縣陽平鎮西太公廟)。
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於雍(今鳳翔西南)。此後,雍城即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稱霸,自此,到孝公圖強,為始皇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裏執政,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這裏也是老秦人的根基之地,嬴氏的祖地,最後的避風港。
那為什麼秦國在滅亡之際不退回這個祖地呢,這裏可是秦人勢力最集中的地方,嬴氏的精髓所在。 秦國先前之所以戰無不勝,即使敗了很快也能恢復元氣,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有着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他們有着強烈的歸屬感,所謂“糾糾老秦,共赴國難”正是如此。而始皇帝統一天下後,將老秦人一批批派到天下各地,在咸陽遷徙了六國貴族,造成了老秦人賴以生存的、不滅的魂丟了,所以秦被滅,而秦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也有這樣説的:秦的貴族死了,誰來帶頭造反作亂,當然不用擔心秦人作亂。然後是楚漢相爭,經過一片混戰,國家統一為漢了,大家珍惜太平生活,所以就平靜的生活了下去。
還有一個觀點是:秦朝的殘暴,導致秦國原先屬地的人民也是離心離德,同時在秦朝末年的戰爭中秦朝本身的屬地人民也遭到了慘烈的屠殺和破壞。秦故民四處奔逃,淹沒在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之中,所以也沒有復興秦國的民眾基礎了。
對於這件事大家有什麼想説的或者補充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請各位小夥伴點贊、收藏、關注、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