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個知名的學習論壇,出現了一個熱帖。發帖人是一位一流985大學的二年級學生,計算機專業。
在帖子中,他抱怨自己在高中就已經被榨乾了。進了大學,發現自己沒以前聰明瞭,學得很累,尤其是需要自學的部分,學得特別艱難。
在下面跟帖的同學中,相當一部分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都是覺得進了大學以後,學習能力嚴重退化,學習效率和高中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顯然,這即使不是普遍現象,也是一個相當有代表性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答,總體上有這麼4方面的原因。
l 缺乏奮鬥目標,缺乏學習動力
在高中,絕大部分學生有非常清晰的學習目標,那就是考大學,甚至是考上頂級985大學。更重要的是,這種目標可以量化。
看一看自己的成績,參考一下學校歷年的高考成績。大致就知道自己處於什麼位置,對應什麼大學。同樣,看看自己和同學的差距,也能大致估算出自己和頂級大學的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在哪些科目或者哪些方面下功夫,大概可以提高多少分,學生自己心裏一清二楚。整個高中階段,從不缺乏學習動力。
而大學不同,尤其是大一,會短暫失去學習的目標,自然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鬆懈下來,其直接後果就是學習效率下降,也就會感到自己不聰明瞭。
l 高中課程和大學課程設置不同
高中的課程是一脈相承的,具有相當的連續性。比如,高一數學學了函數,到了高二學習圓錐曲線,本質上依然是函數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基本知識點完全相同。
但大學不是,大學課程學習中,各課程沒有必然的聯繫。就算你《離散數學》學到滿分,對操作系統的學習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幫助。
大學課程在難度上和高中課程也不是一個級別。高等數學顯然要比高中的知識點要難。線性代數的難度和高中的行列式也同樣不是一個等級。
大學的課程相對獨立,不具備連續性,且在學習難度上和高中課程也無法相提並論。學生感到比高中學習更困難也是正常的事。不是因為學生不聰明瞭,而是學習難度加大了。
l 大學的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小學開始,學生擁有的學習環境絕大部分屬於被動的。在學校,有老師監督,有各種考試,測驗不斷地檢查學習效果。在家裏,同樣也有父母督促。
簡單説,在上大學之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慣性。學習生活也相對穩定。只要學生不是太出格,一般情況下都會順着學校的節奏向前走。無需自己太過費心。
但大學不同,大學學習環境完全依靠學生自己去建立。除了上課,學生是否自習,甚至是否自己完成作業,老師也不會太過深究。
這就要求學生有相當的自律性。但在大學,相當部分學生並不具備緊迫感,自然也缺乏必要的自律。其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學習質量大幅度下降,從而感到自己不聰明瞭。
l 外界因素的影響
高中階段,學生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小。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有足夠的保證。一般情況下,學校和家庭都會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作出限制。
但大學不同,大學生不再有任何的制約,別説手機了,只要按時上課,學生就是天天打遊戲也不會存在任何的障礙。
再加上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及其他誘惑,大學生如果沒有自我控制能力,則很容易隨波逐流,浪費大量的學習時間。
過多的外界因素導致學生就算坐在教室裏,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沉下心來,把心思全部集中在學習上,分心的結果必然就是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
總結:
大學生感到自己沒有以前聰明瞭,其主要表現不外乎學習效率下降,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下降。
但這只不過是一個表象,其根本原因在於學生的自律性不夠,缺乏必要學習目標,尤其是缺乏必要的短期目標造成的學習鬆懈現象。
當然也有大學課程相對較為困難的因素。但本質上,是大學生的學習慾望和學習動力下降造成的直接後果。
人的智力,包括理解力和記憶力確實會隨着年齡的上升而逐漸下降。但科學研究的結果表明,12歲到24歲這個階段,觀察力、抽象思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展,記憶力也同樣沒有任何衰退,正是學習的最佳時期。
因此,所謂的不如以前聰明,只不過是一個假象,更像是一種託詞,其本質還是因為自身鬆懈,並非不如過去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