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的
2022年畢業典禮上,
一張特殊的“豐收”合影,
被國科大黨委書記、
校長李樹深院士“點名”。
被國科大校長“點名”的麥田畢業照。受訪者供圖
照片裏 ,
三名學生簇擁着
國科大現代農學院專任教授、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劉志勇,
背後是一片即將成熟的金黃麥田。
據瞭解,在國科大,
今年有6493名博士生、
6075名碩士生以及371名本科生
獲得學位。
但部分人因科研任務
缺席了此次畢業典禮,
他們把最後的畢業回憶留在了科研基地,
這三名學生就是其中縮影。
“這張合影同時定格了
糧食豐收的景象和學業豐收的幸福。”
李樹深在畢業典禮現場説,
從國家級種質資源平台,到“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從培育良種到保護耕地、開發邊際土地,學生們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畢業任務要收割15萬株小麥
從碩士到博士,
應屆博士畢業生郭廣昊,
7年的時間是在麥田度過的。
今年畢業,
因疫情防控加上恰逢麥收季節,
他和師弟們選擇了留在這裏,
任務是收完15萬株種在基地的
小麥實驗材料。
為了找出小麥抗白粉病的基因,
郭廣昊不斷地試錯、
不斷地縮小範圍,
基於前幾屆師門
不斷累積的資料,
郭廣昊和夥伴們找到了破解之法:
他們利用收穫的
幾千棵小麥的DNA樣品,
通過創新的生物信息學方法,
成功克隆到抗白粉病基因。
隨後,他通過轉基因的技術
將該基因轉移到感白粉病的小麥中,
在温室和田間展開表型鑑定調查,
反覆驗證,
成功地克隆了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
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期刊
《New Phytologist》上發表。
畢業生們和導師在去往麥田的路上。受訪者供圖
凌晨5點下地 他們迎來收穫!
在不少人看來,
做農業科研是極苦的。
到了麥收季節,
老師和學生們凌晨5點起牀下地,
待太陽出來後,
有時室外作業温度高約38°。
在實驗基地裏,
老師給學生的硬性要求是,
每人每天必須要吃上一顆雞蛋、
喝上一盒奶,
才能下地幹活。
每逢收穫季節,
無論是哪位成員種植的試驗材料,
一個課題組的人都會抱成團,
一起扛着工具去地裏割麥子。
要是碰上雷陣雨,
一羣研究生們
拖着20多斤紗袋的小麥,
緊跟在收割機後狂奔。
6月,是小麥收穫的季節。
麥穗結出了果實。
學生也從這片肥沃的麥田裏
結出碩果,學有所成。
在國科大畢業典禮上,
李樹深院士寄語畢業生們:
希望大家做一粒種子,
向下生根、向上生長;
做一顆星星,努力發光、用力閃耀;
做一滴水,清澈純粹、坦蕩坦然。
畢業後,
從小在山東農村長大的郭廣昊
選擇繼續從事小麥研究,
把它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他説:
“農業科研就像是一場修行,
一半是初心,一半是克難。”
缺席畢業典禮,但不缺席科研現場。
願畢業生們
在廣闊的天地,
繼續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