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浩
左權,英雄之名。“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衞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總司令賦詩悼念的正是左權將軍。
十字嶺左權將軍紀念亭 邢蘭富攝/光明圖片
1905年,左權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黃茅嶺一個農民家庭,未滿20歲即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不怕遠征難”,二萬五千裏轉戰有他鋼槍淬出的勇毅,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有他帽檐蒸騰的水汽,直羅鎮戰役、山城堡戰役有他麻鞋鐫刻的足跡。
全面抗戰爆發後,左權率八路軍東渡黃河赴華北抗日前線,“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多次粉碎日軍圍剿、收復晉東南18餘縣城,協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保衞黃崖洞激戰8晝夜以少勝多,反掃蕩模範戰鬥載入史冊。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左權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鎮親率八路軍突圍、斷後。當總部機關和老百姓轉移完畢、掩護部隊衝破最後一道封鎖線時,他不幸以身殉國,時年37歲,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左權,英雄之地。“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來奮鬥,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偉大的、光明的。”左權在寫給叔父的信中這樣寫道。金戈鐵馬,戎裝十七載,他將青春燃燒在共產主義理想中,將熱血揮灑在巍巍太行山間。
20世紀80年代左權縣遼陽街上的左權電影院 劉紅慶供圖
黃土深處,溝壑蜿蜒,這片土地因為有了英雄的血管支流始終不卑不亢。為紀念左權,1942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山西省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在涉縣石門村西北太行山麓修築左權將軍陵墓和紀念塔。
左權,從一個人,到一片土地,近八十載追憶,生生不息的是英雄本色。今天的左權,扛起紅色信仰,鑄刻新時代烙印。脱貧摘帽路上,36萬畝栽培面積打造“中國核桃之鄉”,40座光伏發電站累計扶貧170個村、近3萬人,生態修復荒灘、棄渣場,省道沿線打造58公里“黃金谷”。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嘩啦啦的流水繞山灣,勤勞的人民多勇敢,戰勝兇惡的大自然”,在晉冀豫交匯的大山深處,澎湃敞亮的左權民歌就是有聲的歷史,有形的日子,有情的期許。“左權開花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開花”比興,不僅植物可以開“花”,剪刀、笤帚、石頭等也可以開“花”。玻璃開花“裏外明”,門搭搭開花“不來來”,金針開花“六瓣瓣黃”,楊桃蔓開花“白奶奶”,地道的左權方言中,不同的是唱詞,相同的是敦厚淳樸的山野味、植根尋常的山間景。
2020年5月航拍左權縣城新貌 邢蘭富攝/光明圖片
信仰的分量,很沉;快意的花調,悠揚。從2019年開始,連續舉辦的“左權民歌匯”成為左權嶄新的文化名片,英雄之名築起的紅色沃土不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打造民歌匯的品牌也成為鄉村振興背景下山西省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嘗試,左權傳統的民歌藝術與太行生態旅遊的碰撞為革命老區注入新動能。
今天來到左權,29個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村、9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4個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58個縣級鄉村旅遊示範村、100餘户農家樂、2處民宿社區、4個省級“太行人家”、一月一次的“民星擂台賽”、選拔培訓的100名民歌志願者和民歌導遊……在這裏,有鄉土性的文化想象,有原生態的文化體驗,有漫步在排排油松下的愜意,也有聽着民歌、分享大鍋菜的小幸福。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8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