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洪都之戰,要説它的歷史地位的話,可能算不上決定歷史脈絡走向的一戰,但對於朱元璋來説卻是至關重要一戰。作為南方几大勢力的代表人物,朱元璋與陳友諒是必有一戰,他們之間決出最終的勝者,與元朝爭奪中原地區的統治權。在二人還未開戰之前,朱元璋勢力弱於陳友諒,他也對陳很是忌憚,但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怕越容易遭遇。朱元璋勢力處於弱勢,自然不想過早的遇到陳友諒,但陳的想法卻是儘早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元末明初的形勢大致如下,隨着一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引起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開始,天下可謂是大亂,與隋末唐初形勢差不多,起義軍各自為王,互相還經常搶奪地盤,到了陳友諒造反殺了徐壽輝掌握大漢(陳友諒的國號)政權後,北方基本還在元朝手中,南方則有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排名按照勢力)等。為何元朝軍隊不南下消滅這些"叛軍"呢?因為此時元朝在北方還有一個棘手的對手韓林兒與劉福通,換句話説,南方這些政權都是在韓林兒的"保護"下生存下來的
天下義士共挑起反元的大旗,但隨着有了一定的地盤,從起初的元朝作為首要目標變成了各自為戰,重點發展自己地盤為主,甚至有些起義軍,還與元朝眉來眼去,反過來抗擊起義軍。反元鬥爭的後期,形勢演變成各個勢力瘋狂搶奪領地,有地盤就代表有人、有物資,能夠給部隊提供的保障也就多一份保障。既然元朝軍隊無暇顧及南方形勢,那麼南方這些起義軍也開始自我吞併。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細數一下南方的起義軍,有實力,也有野心的當屬陳友諒與朱元璋,他們在這場反元鬥爭中註定一方要消滅另一方,正如前文所説,陳友諒想趁着朱元璋還未成長起來之期消滅朱元璋,但雙方第一次在龍灣較量中,陳友諒失誤被算計而吃了虧。反觀朱元璋,龍灣之戰中雖然勝利,但還是處於被動局面,因為他要同時面對陳友諒與張士誠兩個敵人。朱元璋定都應天,北方是打的火熱的韓林兒與元軍,韓林兒與其是盟軍,北方帶來的壓力相對較小一些。朱元璋西邊是虎視眈眈的陳友諒,南邊是不安分的張士誠,這樣的掎角之勢對於朱元璋來説很不利,三家勢力中朱元璋又不佔優勢,朱元璋要想消滅其他兩家,必須拿出全部家當才行,可是,在對付其中一家之時,難免另外一家跳出來坐收漁翁之利。
不僅如此,陳友諒與張士誠地盤不相連,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衝突,而朱元璋呢?他是把另外兩家都得罪了個遍。由於龍灣之戰的失利,陳友諒在暗中觀察,他不主動去招惹朱元璋,一旦朱元璋與張士誠有任何軍事行動,那麼這就是陳友諒出擊的時候,當然張士誠也不願意做這個出頭鳥,但是一個事件導致了朱元璋與張士誠的摩擦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張士誠作為反元鬥士中的一員,卻有時首鼠兩端,和元朝眉眼不斷,受到元朝的"蠱惑",張士誠突然向朱元璋盟友韓林兒發動了攻擊,要命的是,張士誠攻打的地方,正好韓林兒與劉福通同在裏面。無助的韓林兒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不聽劉伯温勸阻,一意孤行出兵救援韓林兒。韓林兒是救出來了,但朱元璋卻被張士誠的無端騷擾惹怒了,不顧西邊有虎視眈眈的陳友諒,硬要滅滅張士誠的威風。
張士誠的勢力雖然弱於朱元璋,但朱元璋對張士誠的打擊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任何效果,不過朱元璋卻把真正的"狼"引來了,西邊一直在注視着他的陳友諒來了。陳友諒開着他的無敵艦隊,帶領手下60萬大軍,向着朱元璋殺過來了,然而陳友諒選擇的第一站不是朱元璋應天的首都,而是緊挨着自己首都的洪都。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為何陳友諒要先攻打洪都?此時朱元璋應天的防守應該是最弱時期,為何不直套黃龍呢?江西洪都,原本是陳友諒的地盤,由於陳友諒的不仁義,導致鎮守洪都將領投降了朱元璋。洪都是現如今的南昌,而陳友諒的首都是江州(現如今江西九江),從地圖上不難發現,兩地距離非常近。洪都落入朱元璋手裏,這讓陳友諒感覺到一絲絲的不安,但他並沒有當機立斷出兵奪回,而是選擇了靜待時機。
既然陳友諒出兵攻打朱元璋的第一站就是洪都,為何不在洪都投降後直接攻打呢?那時候洪都城內人心不穩,朱元璋即便是派兵支援也不如陳友諒的動作快,當時陳友諒的想法已不得而知,當陳友諒等到機會之時,洪都已經成為了"天譴"。回到原來的話題,陳友諒之所以先打洪都,他考慮了很多方面,比如洪都守衞才1萬多人,而且守軍統領朱文正是一個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傢伙(陳友諒對於朱文正的看法,徹底讓朱文正平日的表現矇蔽了雙眼),在陳友諒眼裏,拿下洪都只不過是順手而已。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還有就是,陳友諒是靠謀權篡位獲得現在的地位,這種人往往最害怕別人背叛他,洪都的背叛就成了往陳友諒痛處撒鹽的行為,他是不能容忍這樣的行為。不僅如此,洪都地理位置距離陳友諒"老巢"太近,不拿下洪都的話,還要防止朱元璋出奇兵奪取他老巢的風險,因此陳友諒選擇了最為保守的方式:拿下洪都。
最保守的方式,往往是最不容易勝利的方式,陳友諒的選擇也讓我們再次印證了這一説法。洪都城池的堅固度暫且不論,在北宋年間,是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千米,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也就是説元末明初的洪都還不到14平方千米,而且當時洪都至少10個城門。朱文正的1萬多守軍要同時防守中很多城門,確實平添許多困難,沒辦法,一旦哪個城門沒有防守,陳友諒的軍隊就會大搖大擺的直接進入城內。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1萬多人面對60萬人,一聽這對比就知道,實力相差過於懸殊,面對烏壓壓、一片片攻城的軍人,守軍能夠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已經是一個奇蹟。不管是攻城之人,還是守城之人,心裏都明白,洪都城是守不住,反抗只不過是拖延時間而已,但直接舉手投降就徹底辱沒了軍人的氣節。按照陳友諒與朱元璋的仇恨,即便是投降,也不一定能夠保住性命,拼死一搏還有盼到援軍到來之時,投降與抵抗,最明智的選擇還是抵抗。
在洪都之戰前,朱文正只是朱元璋的侄子,整天只知花天酒地的紈絝子弟,但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朱元璋能夠讓朱文正鎮守洪都這麼關鍵的位置,可不是隻為了給侄子安排一個位置而已。面對陳友諒的大軍,朱文正收起往日紈絝子弟的那一套,他開始認真了。
陳友諒60萬大軍開始攻打洪都,在這之前,他肯定也做了不少功課,當兩軍硬碰硬之時,他發現以前所做功課一點用也沒有。從攻打洪都的第一天,到攻打洪都的一個月,陳友諒感覺焦頭爛額,洪都還是朱元璋的洪都,他未能拿下首戰的勝利。大家可以腦補一下當時戰鬥的場景的激烈性,1萬人站在城牆上阻擋60萬人的進入,戰鬥慘烈程度不言而喻。
朱文正確實是一個牛人,在被陳友諒60萬大軍包圍一個月內,居然沒有向朱元璋求援,當他發現洪都抵抗不了多久之時,才向總部發去求救信號。洪都一個月的奇蹟不只是守住了陳友諒的大軍,還有就是城內囤積的糧食,1萬來人吃一個月的糧食,確實也是一個驚天數字,如果城內沒有這麼糧食,那麼洪都應該像歷史上很多城池一樣,不是被敵人打敗,而是被飢餓打敗。朱文正是向朱元璋發去了求救信號,但朱元璋要先從與張士誠戰爭的泥潭中把軍隊調回,然後再出發救援洪都,據記載從朱文正發出求救信號到朱元璋趕到,這段時間就有一個月,也就是説朱文正又堅守了一個月,內城的所有人這是多麼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我們不可而知,但他們等到了朱元璋的到來,等到了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決戰。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我們覺得陳友諒的選擇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失誤,如果他直接攻打朱元璋的應天,可能歷史就要改寫。話雖如此,對於當時的陳友諒來説,真的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嗎?相比於朱元璋,陳友諒的優勢是水軍,如果他無敵戰艦順長江進攻應天,能夠與張士誠前後夾擊朱元璋,勝率大一些,但難保張士誠乘機吞併他們。而且應天附近沒有適合他戰艦的水域,必須還是要上岸與朱元璋決戰,那麼他的優勢也就顯示不出來了,陸地戰的話,陳友諒手下的謀士絕對不是朱元璋的對手,萬一中計,又會像龍灣之戰一樣,成為"喪家之犬"。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因此,陳友諒穩紮穩打的戰略還是比較切合當時實際,與其與朱元璋在陸地上"偷偷摸摸",不如直接在鄱陽湖水面上來的痛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論怎麼選都是"老天爺"説了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0 字。

轉載請註明: 洪都之戰陳友諒選擇的對與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