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幾百年來全國的政治中心,無數重大事件在此醖釀發生,影響整個國家的變遷。帝制結束後,這裏成為了博物院,供人蔘觀,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駐足觀望。可是大家是否發現每一塊匾額的門都是“錯別字”,所有的門都沒有彎勾,直通到底。難道普天之下的讀書人就沒有人看見這麼明顯的錯誤嗎?那些至高無上的皇帝就允許這樣的錯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幾百年嗎?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首先要提一下,其實“門”字不帶鈎的寫法並不算是一個錯字,只是在嚴格意義上與古代標準文字有出入,或者説與現在常用的“門”字不同,漢字講究的是對稱之美,沒有鈎的“門”字顯然更契合這一原則,而且不可否認沒有鈎的“門”字的確比“正版”的“門”字更加美觀,在不影響辨認的前提下增添了對稱性,觀感也更好,難道能説故宮上的是錯字嗎?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當然稱它是錯字也是有道理的,畢竟漢語言文字都有它們嚴格的標準,同時代每一個固定的漢字只有一種寫法,不帶鈎的“門”字是不被官方認同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説,既然是錯字,為何歷代皇帝都不去改正它?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在明朝,當時朱元璋命令重新修葺宮門,把牌匾等都重新寫一邊,本來負責寫這個牌匾的官員剛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筆法,所以在寫門字微鈎起。沒想到被朱元璋看到了,忙喝罵道, 説這樣的做法明顯是欺負皇帝我不懂文學,這樣很明顯容易生出火災來。再者,這學府本來就是為了招納更多的有學之士,你在這個門上帶鈎,不就是給他們設置阻礙,堂堂一個聚賢門,如果沒有招納到學士,那麼又有什麼意義,這點道理你都想不明白的嗎?你這樣做怎麼會有更多的學士來報效朝廷,詹希真是給皇帝罵的狗血淋頭,不敢出一口大氣。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這個做法惹得朱元璋惱火得很,説了一通氣話後,還不能冷靜下來,最後索性下令把這個大臣直接斬殺了,可憐詹希的本意只是想獲得皇帝的稱讚,卻莫名其妙的丟了腦袋。可見,這個門字在牌匾上不能帶鈎的忌諱有多大了,在有生殺奪予大權的皇帝面前犯錯,就是在給自己的腦袋落地挖坑了。知道一些必要的忌諱,多一點謹慎的心思,就不至於犯下大錯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7 字。

轉載請註明: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