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不”原則

  【親歷者説】 

作者:於曉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語文教師)

“減負增效”是我二十幾年教學生涯中一以貫之的追求和實踐。在教學中,我提出一個“三不”原則,即“不加課,不拖堂,不佈置硬性作業”。要踐行“三不”原則,就不能“死揪”學生,而要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教育教學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少投入高產出。

語文學習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凡是有語言、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學習語文的好資源,要樹立時時處處學語文的觀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各種治療方法的信息洶湧而來,真假莫辨。居家學習期間,我找了一篇與此相關的材料讓學生閲讀、在班級微信羣中談談他們的看法。有的學生脱離文本,空談對中西醫優劣的認識,我就引導他們關注文本,從文本中發現問題。比如,以所謂個體經驗代替普遍規律,引用數據或文獻可疑甚至錯誤,文中提及的專家並不真實存在等等,由此揭示這是一個偽造的文本。在這樣的交流討論中,學生們能夠提升邏輯判斷能力、語言感知能力、細節把握能力等等。

因為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所以絕大多數同學都積極參與了討論,非常興奮,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發言。討論結束之後,我整理了他們每個人的發言,並補充説明了我每一次追問的目的,寫成了一篇萬字長文。學生和家長都覺得這是最生動最有效的語文學習。

作為小學生的家長,我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針對他不太愛動筆,錯別字偏多,但愛閲讀愛表達的特點,我鼓勵他把讀過的武俠小説中各種奇奇怪怪的功夫名稱都記錄下來,甚至進行再創作,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識了字,也寫了字,而且玩得不亦樂乎。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減負的最終目的並非少留或者不留作業,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積極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8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58 字。

轉載請註明: 我的“三不”原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