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關於獨立學院轉設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
今年1月,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等三所獨立學院轉設為公辦本科高校;2月,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等六所院校獲批轉設為民辦本科高校;3月,教育部擬同意江漢大學文理學院和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學校;5月末,重慶市公示了6所擬轉設為普通本科學校的獨立學院名單,包括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等⋯⋯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20年以來,各地申請轉設、進入公示或已獲批的獨立學院已有近20所,這一速度前所未有。
教育部今年5月印發的依申請公開文件《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佐證了這一點。文件提出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並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未來其轉設路徑分為轉為民辦、公辦和終止辦學三種。
獨立學院的概念對很多人來説還比較陌生。什麼是獨立學院?為何要轉設?目前進展如何?轉設過程中有哪些阻礙?轉設及未來發展路徑有哪些?是否影響當下高考生的志願填報?記者採訪相關專業人士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積弊已久,轉設時機逐步成熟
獨立學院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 在教育部印發的方案中,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請者)與社會力量(合作者,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機構)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 記者獲悉,在上世紀末高校擴招背景下,一批由公辦高校與民辦力量共同創辦的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興起。2003年,教育部將這種辦學形式命名為“獨立學院”。 公開資料顯示,這類學院數量一度遠超300所。據教育部2007年數據,全國共有獨立學院318所,本科在校生165.7萬人,佔全國民辦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88.7%。由此可見,在擴大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培養急需應用型人才等方面,獨立學院是重要力量。 然而,擴張過程中,獨立學院的一些弊端與母體校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顯現。 曾任致遠教育投資和管理研究院研究員、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的周瀟曾撰文指出,獨立學院依附於公辦學校,無法擺脱公辦高校管理體制僵化的弊病、不能靈活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專業和學科上覆制母體學校,缺乏自己的特色;在師資和管理上的過度依賴致使自己的造血能力不強等。同時,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看,獨立學院集結了公辦和民辦的雙重優勢,規避了一般民辦高校的風險和成長中的艱難,也擠壓了一般民辦普通高校的生存空間。 在今年5月下發的方案中,教育部指出:“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實、產權歸屬不清晰、辦學條件不達標、師資結構不合理、內部治理不健全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由此,2006年起,教育部提出“獨立學院視需要和條件按普通高等學校設置程序可以逐步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 “獨立學院轉設,不管是轉公,還是轉設民辦,對於獨立學院的發展來説都是好事。這意味着學校可擺脱多重利益關係,能更專注辦學。”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説道。 轉設進展緩慢,涉及複雜利益因素 十餘年間,教育部曾多次發文推動獨立學院的轉設。在2006年提出可以轉設後,2008年,教育部頒佈“26號令”,為獨立學院轉設提供多種路徑,包括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併入公辦學校、終止辦學等。自此,轉設已成為獨立學院重要的發展路徑之一。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再次印發通知,提出要把獨立學院轉設擺在高校設置工作的首位,各地要制定獨立學院轉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積極推動獨立學院“能轉快轉、能轉盡轉”。 記者查看我國曆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自2010年起,全國獨立學院數量逐年緩慢下降。今年5月發佈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57所。 本次教育部在方案中提出,原則上,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要率先完成轉設,其他獨立學院要儘早完成轉設。 據統計,自“26號令”頒發至今,成功轉設的獨立學院已有70所左右。進展並不算快。 一位不願具名的教育領域專家指出,獨立學院轉設涉及投資方、母體學校、地方政府等多個主體,因而並非易事。 熊丙奇指出,獨立學院不轉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屬於公辦高校“校中校”,想繼續以獨立學院名義按民辦收取學費,轉設為公辦校後,將失去大筆學費收入;有的獨立學院想獨立轉設為民辦學校,但是母體校不願意放棄每年的學費收入提成,於是提出高額“分手費”。 此外,周瀟曾發文指出,獨立學院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往往要將來自母體學校的授課教師計算在內,才能勉強達到生師比的要求,因此,儘管一些獨立學院非常希望與母體脱鈎,但同時也因為擔心失去母體的師資支持而心存猶疑;另外,對於民辦民營型獨立學院來説,還有一個顧慮在於因為產權不明而產生的疑慮以及過高的税費。 “概括而言,導致獨立學院轉設難的主要因素,不是教育因素,而更多是利益因素。利益因素直接影響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和質量提高。”熊丙奇表示。 民辦、公辦、停辦,三種路徑明確 獨立學院如何轉設?實際上,教育部已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未來轉設路徑,包括轉為民辦、公辦和終止辦學三種,並指明瞭具體條件。 首先是轉為民辦。對於辦學協議完善、辦學主體間權利義務劃分清晰、辦學條件達到本科高校設置標準的獨立學院,可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另一種路徑是轉為公辦。無社會舉辦方(指由公辦高校單獨舉辦,公辦高校與學校基金會、校辦企業、學校附屬醫院、校友會或學校工會等下屬機構合作舉辦,以及公辦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舉辦,下同)或社會舉辦方擬退出舉辦、地方政府有條件承接舉辦的,鼓勵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公辦普通本科高校; 對於上述兩種條件均不具備的,可以選擇終止辦學。教育部明確,已停止招生,或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完成轉設,或舉辦者主動提出且條件具備的,終止辦學,撤銷建制。 留給獨立學院的選擇並不多。他們也在積極謀求出路。轉為民辦高校後也不意味着高枕無憂。一位不願具名的併購參與人士指出,民辦學校的未來只有三條路:停招、上市和賣掉。 法國巴黎銀行中國部董事總經理朱泉星告訴記者,民辦學校質量越來越兩極化。觀察多個公司旗下學校數據排名發現,早期被併購學校在招生分數線、就業率、收入規模等方面均有增長,運營成本及負債率也有所下降。 朱泉星認為,高校的運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包括硬件、師資、管理、校企合作、招生等各個方面。從這個角度講,學校自身財力難以與上市公司旗下的學校相抗衡。而通過併購成為上市公司資產後,可以實現規模效益、提高營運效率,共用聯校資源,下降運營成本。“如果民辦學校自身不謀求上市,遲早被上市教育公司收購。”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當前,通過併購方式被併入上市公司的30餘所民辦高校中,有11所前身為獨立學院性質。 當前,高等教育市場在加速整合。多名受訪者稱,民辦高等教育學校的併購將會越來越多。 高考生志願填報需謹慎 “如果報對了,説不定以後能轉為公辦高校;報錯了就慘了,學校被撤銷也説不定⋯⋯”關於獨立學院轉設的消息傳出後,一些今年高考生的家長生出擔憂。 當前,高考即將來臨,隨後考生面臨志願填報。往年,很多獨立學院名字中帶有母體校的“光環”,因此,對一些高考成績不算理想但仍希望就讀本科高校的學生而言,獨立學院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而今年,由於獨立學院面臨較大的政策調整和改革不確定性,多位專家指出,考生報考此類院校需要謹慎。 在熊丙奇看來,一方面,獨立學院的轉設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在沒有確定轉設方案啓動轉設前,都很難準確説清獨立學院具體怎麼轉,另一方面,就是舉辦主體主要是國有資產的獨立學院,大概率會轉公辦,但是轉為公辦後,辦學質量如何也難説。 熊丙奇建議,考生和家長在選擇獨立學院時,不必揣測哪所獨立學院可能轉設公辦,希望由此“佔便宜”,而主要應分析獨立學院本身的師資情況、專業教育質量情況、畢業生畢業走向等。 採寫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