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為什麼必須死!

來源 | 局外人的視界(hooyar_380097485)

文 | 卡夫卡不忙了

沈萬三其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官方定了調子的《明史》裏説是仗着自己有錢,跑去犒勞軍隊,最後被洪武皇帝流放雲南死在了那裏。

二十四史裏雖説基本都是後代人給前朝修史,為了表示自己得天下的正確,總要往前潑點髒水,但像《明史》這樣大量胡編亂造,修改歷史事實,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實際上,沈萬三是元朝人,根本沒能活到洪武元年,把朱元璋不加分説的描寫成毫無度量,就知道殺人的暴君,這是我大清的政治正確。

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大搞小農經濟,扼殺殘酷的剝削,這其實是洪武皇帝大搞“苛政”的本心之一。

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皇帝有過洪武皇帝那麼慘的早年經歷,因為貧困,父母兄長依次餓死在自己面前。為了生存,年幼的他出家為僧,到後來,連和尚都當不下去了,以化緣為名義四處乞討,在看遍了江南大地以後,終於領悟了許多道理,其中一個就是貧困是人禍,而不是天災。

終整個明朝,對於農民起義政策可以説是相當的寬容,只要肯投降,絕對不會斬盡殺絕,即便不投降,也沒有宋代那種文官階層推動的殘酷鎮壓。

朱元璋既痛恨貪官污吏,也痛恨奸商豪強,所以像沈萬三這樣的存在,即便真的活到了洪武年間,只怕也要成為朱皇帝拿來開刀的對象,從這方面説,《明史》裏的胡編亂造,倒也有幾分依據。

但如果説朱皇帝僅僅因為一個富商跑過來犒賞軍隊就因此動了殺人的念頭,這也太看不起他了。

開局一個碗,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完成唐以後斷了幾百年的大一統中國基業,如此大的事業,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是肯定做不到的。

再説了,開國的皇帝,手下的百戰老兵,又豈是幾個臭錢能買動的?商人家家的,兵油子們等着打賞還不如主動上門打劫。

從晚唐開始,中國的大一統就被打破了,被吹上天的宋,不過是半壁江山而已。

等到金人入侵,北宋皇室南渡搞小朝廷,中國以長江為界,已經形成了差不多是兩個種族。元朝人劃定四等人,南人最下等。

當時有諺雲:貧極江南,富誇塞北。

意思就是江南被勒索成貧困不堪之地,這些民脂民膏都被集中起來,用以孝敬塞北的那些部落酋長,軍事貴族們。

這樣大規模的搜刮,如果單靠打劫肯定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都不傻,哪能讓你天天來搶?就是高壓收税,勒索盤剝,那也是有限度的,逼急了,大家都消極怠工,沒有人肯參與勞動了,左右是個死不是?何必累死以後再餓死?

所以元人引入了非常擅長計算的色目人,還特麼是以猶太人、阿拉伯人為主的色目人,這兩撥中東表兄弟,都是當時異族做生意的好手。

他們等於是元人的税收經濟代理人,大致作用跟如今的華爾街相似,在發明了包税制以後,大家積極性很高,但你色目人就是算數水平再高,中國人不配合為之奈何?

不要緊,再培養買辦集團就可以了。

當年中國最牛叉的一個買辦,就是元代首富沈萬三了,靠了這位沈大佬苦心經營,財富源源不斷的從江南百姓手中,落入到了塞北。

那麼沈萬三是怎麼成為大元首富的呢?

兼併土地搞壟斷,組織網絡搞高利貸,利用中國的絲綢、瓷器特產跟洋人大搞外貿。

其實這都是套在一起的。

有一部神劇《大明王朝》裏塑造了一個商人沈一石,很有幾分沈萬三的風采,只可惜編劇的屁股還是有點歪,否則也寫不出下面這句台詞。

沈萬三為什麼必須死!

沒有你們這些商人謀劃,怎麼可能有民變?毀堤淹田這斷子絕孫的缺德主意是誰想出來的?還不是沈一石們在幕後策劃?

電視劇裏的沈一石是失敗的沈萬三,而歷史上的沈萬三是成功的沈一石。

那麼我們看看,商人在毀堤淹田,利用天災搞出人禍以後,會把江南糟蹋成啥樣子呢?

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沈萬三本名叫沈富,萬是説明他富有,三是家中兄弟的排行,今天中國蘇州有個周莊,那裏還有沈萬三的故居,以及一座“沈園”。

當然,這大約都是後人建的,但沈大佬在生前卻是一直把蘇州周莊當成自己的大本營。

“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莊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莊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

沈萬三在完成原始積累以後,囤積了大量的土地。

農業社會里,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元朝最不缺的就是壓迫江南人的種種缺德手段,買通了色目人團體,再申請成為買辦集團的一員,這不是什麼難事,只要能證明自己的能力,色目人天團巴不得有這麼能幹的買辦過來幫自己搞搜刮。

所以收集土地的辦法很簡單,幾乎跟《大明王朝》裏沈一石玩的差不多,利用天災,疊加人禍,逼着老百姓在餓死和出賣田地之間選擇,還需要選嗎?當然是賣地了。

當他收集到大量的土地,形成區域壟斷以後,那麼附着在土地上的人口,就成了沈大佬的私人財產了。

這些被剝奪了財產的人,有使用價值的,立刻成為沈萬三生產體系下的打工人。有了這許多打工人,沈萬三可以在裏面蒐羅人才,用土地捆住他們,用來經營連鎖高利貸機構。

由於他獲得了元朝人發給的金融相關執照,所以逼債也是有了法律保護,這樣,集團式樣的盤剝之下,江南很快就被搜刮一空。

但是就這樣這個生產體系還是稍微落後了,最後還是要通過大規模的集約了土地搞工業,種桑、養蠶、織絲綢加對外貿易,一條龍服務,這樣才能把霸佔的地盤裏的價值利用到最大。

因為大量的土地被集中起來種桑養蠶,種茶搞經濟作物,那麼整個區域用來生產糧食的地盤就要不夠了。

這時候怎麼辦?手上有錢啊,大量從安徽、湖廣一代買糧,順便組建成一個糧食壟斷托拉斯,這樣大量的百姓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把自己的糧食安全問題都綁架在這位沈大佬的良心上了。

但是你跟資本談良心,那不就是搞笑嗎?

可以説,沈大佬間接害死了朱皇帝一家。

安徽鳳陽一帶,固然是多災之地,但是元代存續時間不長,連年戰爭損失了大量人口,其實耕地並不算太缺乏,而且中國人向來就有積糧渡荒的習慣。

元人和色目人,本身人口也不算太多,糧食這玩意,誰稀罕屯?又不好保存又佔地方,價值還不高?人家愛的是黃金白銀硬通貨。

沈萬三們由於大搞對外貿易,所以手上拿的都是真金白銀,而當時元朝用來搜刮民間的紙幣因為濫發而不值錢。

安徽的地主有了餘糧更願意跟沈大佬集團換成金銀,而到了災年,這些地主自己倒是有金銀來買點口糧度日,但他會分給農民嗎?

湖廣那些產糧食的地方,誰腦殘賣給鳳陽這些手上只有寶鈔的土鱉農民,當然是優選賣到江南那些能拿得出金銀的富豪手上啦。

於是金銀、土地、糧食慢慢都往沈大佬手上集中,他的路子在後來元代農民大起義的環境下,倒比各路軍閥們來得還要廣。

錢多了,控制的範圍廣了,搞得沈大佬比皇帝還忙,但他可沒有當皇帝的名頭,不過張士誠這樣的土皇帝還是要看他的臉色行事。

很簡單,張士誠只不過是個割據的小勢力,他不依靠買辦,怎麼可能支撐得起自己的一片地盤?

但是後來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不斷的把元朝人往塞外趕,連帶當沈大佬背後勢力的色目人也一併剝奪了特權被趕走。

沈萬三家族可能是拿出了大量的資金幫朱皇帝休憩南京城,但對大明朝而言,沈家勢力的存在,其實是在動搖根本。

終大明朝,從政治上都重農抑商,這不是思想落後,而是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生產力情況下,太縱容大商人,就會動搖社會根基,洪武皇帝這種額死全家的慘狀就會不斷的在市場經濟貪婪的力量影響下,不斷的發生,到最後,結果只有一條,農民們一無所有,除了拼命。

然而,歷史上畢竟是怕什麼來,後來江南士紳們憑藉做題家的水準,組團控制輿論的能力,把控了所謂的清流言論,終於獲得了“為生民立命”的資格。

接下來他們大規模的搞去監管化的對外貿易,打着不與民爭利的口號,大量輸入白銀,搞出了輸入性的通脹。

當遭遇到小冰河期的極端氣候以後,西部年年旱災,然而,產糧地產出的糧食,在純粹自由經濟的支持下,一部分高價賣給了外敵,一部分高價賣給了江南所謂的桑棉基地。

又因為壟斷利益包辦了税收,最後國家竟根本沒有錢來戍邊,救濟災民,最後農民起義,清兵入關,大明朝亡了,中國百姓死傷無數。

那些江南士紳們最後有好下場嗎?你猜我大清會客氣嗎?保税制度之下,只要主人還能舉得起屠刀,最後一定還是要殺最肥的肥羊。

金庸《鹿鼎記》裏寫了《明史》案,其實文字獄是假,殺羊是真,正兒八經的皇帝,總不好意思直接説打劫吧,只好搞冤假錯案羅。

所以你説,沈萬三該死不該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1 字。

轉載請註明: 沈萬三為什麼必須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