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我小時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是三好學生。但一上初中,有一種感覺就是力不從心,明明自己很努力,可是一瀉千里的成績讓我一度失去了自信。

那個時候我一直弄不明白問題出在哪,只能咬着牙地不停刷題,才處於中等生的位置。直到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才瞭解到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問題多半出在小學階段。

而那些從學霸變身為學渣的孩子,小學時期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但願你的孩子不在其中。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一、習慣死記硬背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13歲以前。

因為記憶的優勢,有些孩子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科目,別管是數學、語文、外語,拿起書來就是背。

小學題型簡單,知識點少,延伸空間又小,所以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足以應付小學知識,自然能成為學霸角色。

但孩子在13歲以後,抽象思維的迅速發展,記憶力開始下降,孩子記憶優勢沒有了,但又只會死記硬背,對於初中的知識自然駕馭起來很困難(我就是如此)。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二、只看教科書

有些孩子在小學時,把教科書都要翻爛了,幾乎能記住每一章節,所以每次考試都是“考神”。但他們也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看課外書,認為是浪費時間。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一個不閲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閲讀可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語文成績,閲讀能夠抍孩子的理解、認知、想象、知識面和邏輯思維。

而這些能力對於未來學習寫作文、解數學題、學習歷史地理、解決物理化學都是相當重要的基礎能力。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三、只會刷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前面提到死記硬背的孩子,就連學數學都用背的方式,最常見的行為就是刷題、做試卷,小學題型有限,做個10套20套卷子,自然能搞定小學數學。

但到了初中就不一樣了,考驗的其實是孩子的思維。立體幾何考驗的是孩子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函數考研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邏輯思維。

想學好初中數學要懂得數形結合的思想、轉化思想、分類思想、一般化思想、類比思想等等,所到底是對思維的考驗,如果只會刷題,自然在初中數學面前只能舉手投降!

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的培養,都需在小學階段養成,所以聰明的家長能忽略小學成績的欺騙性,想要培養出真正的學霸,不看小學分數,而是抓住習慣和思維的培養。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小學“黃金六年”,家庭教育要重點抓這三個方面

一、專注力

杜比克大學的調查研究表明:童年時期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將來高中的畢業率要比普通孩子低40%。

很多心理學專家和教育學家都一直認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是專注力而非智力。教育界把專注力比作一個門,這扇門開的越大,進入孩子大腦的知識越多,程度越深。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上課45分鐘,有的孩子只能學個皮毛,有的孩子卻能舉一反三的原因。而小學一二年級是培養專注習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德國教育在這方面做得很到位,他們以專注嚴謹著稱。這樣的專注習慣,也讓德國僅僅8000多萬人口,但是諾貝獎獲得者卻能達到1/3。

德國教育明令禁止幼兒園不可以提前學習文化課知識,但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卻有專門訓練專注力的課程,他們會給孩子發幾張紙,或者一些專注力的遊戲題,讓孩子玩起來。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二、邏輯思維

在美國的天才兒童協會中對於天才孩子的特徵描述,如下圖,可見邏輯思維和專注力的重要性。而想要成為學霸,想搞定數理化,擁有邏輯思維必不可少。

孩子在6歲以後,就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這個階段抽象思維發展的如何,對於未來成為學渣還是學霸有關鍵影響。

對於小學生來説遊戲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最佳方法,比如國際象棋、重力迷宮、鐳射迷宮、七巧板、九連環、探案推理遊戲等等,都是訓練邏輯思維的經典遊戲。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三、閲讀習慣的培養

為什麼很多孩子的閲讀習慣沒有培養起來,很大的原因是起步晚了。家長認為孩子連字都不認識,讀什麼課外書,不就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但美國查爾教授卻用他的研究打了不少家長的臉,想要發展兒童的閲讀能力,第一個關鍵階段其實是在9歲以前。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相信養出麒麟子、狀元郎是每個家長心中的渴望,那請你抓住培養孩子好習慣,好思維的關鍵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9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學時“學霸”,初中變成“學渣”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共同特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