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並非不理政。他其實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
萬曆皇帝不和大臣們見面的理政方式,為什麼能夠牢牢地把控朝廷,而不被羣臣架空而失位呢?
第一,萬曆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裏,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通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
除此以外,他還通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他上台以後,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着,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了經濟復甦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後,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裏,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
通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曆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
第二,萬曆皇帝有多種制衡羣臣的手段。
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置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
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後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裏,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不過後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取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置“廠位制度”。可以説,這是朱元璋跟着武則天學的。設置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着有效的監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那裏,對百官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
(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可以説,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萬曆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
萬曆皇帝不上朝,與他爺爺一樣,都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和羣臣發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不管怎麼説,因為沒有立太子,這就讓羣臣們即便不滿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主心骨。
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來看。
一是唐玄宗也是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荒淫亂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什麼丟了皇位,因為大家擁立太子李亨為帝。當大家有李亨這個皇帝以後,就不在乎唐玄宗了。二是康熙皇帝兩廢太子後,為什麼直到去世,都沒有再立太子?就是因為他一旦立了太子,就有大臣和太子勾結,謀取他的皇位。所以,康熙雖然晚年怠政,但依然牢牢控制着朝廷。
第四,萬曆皇帝不上朝,反而減少了和大臣們討論的麻煩。
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為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爭執不休。但是,當萬曆皇帝不上朝以後,大臣們就沒辦法和他討論了,他只需要直接發佈命令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們對他的話有意見,但是見不到他本人,也沒辦法爭執,只好執行。久而久之,大臣們就形成了聽從他意見的慣性。
第五,萬曆皇帝牢牢把控着軍隊。
這是萬曆皇帝的根本。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曆三大徵”,可見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正因為他牢牢把控着軍隊,因此,那些大臣們想要做大,完全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