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幾位參賽者在爭論。一位説,如果我們創業項目選擇傳統產業賽道,參與者那麼多,必然被紅海市場淹沒。另一位講,賽道不重要,關鍵看內容。原來學校創業創新比賽規定,大賽分兩個“賽道”,一曰新興產業,二曰傳統產業。主辦方將“賽道”替代了產業類別。這不,小王報名的大賽通知中,不僅有賽道設置,而且將賽道劃分為初創組與成長組,還界定了“賽道”範圍。
何謂“賽道”?當年,接觸“賽道”一詞,是兒時學校舉行運動會。我是4×100米接力比賽的第四棒,分在第三跑道。如今“賽道”範圍被擴大了許多。“賽道”一詞在互聯網走紅,2022年被《咬文嚼字》編輯部列為十大流行語之一,在互聯網熱潮中,“賽道”一詞被喻為某個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細分“賽道”喻指領域的發展路徑。
某大咖説學員常求她幫忙看看“賽道”,她的解釋卻是:體量大、增長快、問題多、沒有頭部。也有大咖表示,“成長快”但不具備“有技術、有經營、有資金、有渠道”壁壘的行業,都不算“賽道”。強調好的“賽道”天花板很高,有四大標準及市場增量。這位大咖顯然在表明“賽道”商業屬性的必要條件後,又把“賽道”擯棄出行業的代名詞。
其實,賽道也好,行業也罷,紅海也行,藍海也可,對創業者來説,選擇產業類別、選取行業屬性、選準企業形態,因需、因時、因地、因勢而行,不走歪門邪道、旁門左道才是正道。概念再好、名頭再大、賽道再靈又會如何呢?創客小王説,當年聽信了某“大咖”的忽悠,砸重資產進入銀髮“賽道”,都説老年人的錢好賺,結果沒有細分跑道,四面出擊跑得人仰馬翻。創業實踐教育了小王,讓他明白了銀髮“賽道”藍海再深、再寬,他人成功並不等於你也會成功,創業機械性複製很難成功。
同樣是創客的小劉對“賽道”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用“賽道”來辨別項目的“風口”及貼上“標籤”並不貼切,比如F1賽道無論你的車速多快,永遠只是在封閉循環道上的狂奔。這種在有限空間範圍內一圈又一圈的折騰,永遠在原地打轉的車手,比拼的只是競技體育的速度。而創業求的不是單純的速度比拼,也不是循環往復的原地打轉,衝破藩籬需要高度,勇往直前需要亮度,行穩致遠需要温度。
田田經營餐飲業多年了,前次參加某大獎賽,不顧“賽道”要求,堅持以服務類參賽,在各方都不大看好參賽“賽道”情況下,過五關斬六將,一舉獲得殊榮。原來她的餐飲項目提供的不只是菜餚,而是健康的理念,她經營所構成的是食品安全生態鏈,可持續發展的服務鏈,把餐飲做成了培訓基地,創業帶動就業的新平台。
隨着人民對美好生活願望追求的擴展,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或者説三百六十行早已滿足不了“創業創新”細分市場。以“賽道”來替代行業門類什麼的,其實只是對概念、定義的認知問題。有些流行語豐富了“表達”也為大家樂見,但創業者關注市場需求,關心技能提升,關切消費者、員工和社會多贏共贏,關聯企業行穩致遠,才更重要。(陳甬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