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家熱議“雙減”元年的“減”與“增”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經典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北京1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剛剛過去的2021年,被稱作“雙減”元年,隨着“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地,國內的教育發生了哪些改變?在今天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聯合主辦的2021教育盛典上,包括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在內的多位教育專家聚焦這一熱門話題,共同討論新時期教育行業發展趨勢。

對於“雙減”下的教育培訓行業,劉林歸納總結了5條路,一是倒閉破產,二是完全徹底退出,三是局部退出,即退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四是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教育與其他業務剝離,五是轉到教育的其他賽道上去。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一零一中學教育集團校長陸雲泉認為,校外培訓轉型以後,讓孩子們“回到”校園,如何科學安排校園教育教學,把“雙減”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學校深入思考。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減”了以後要“增”什麼。

他為此提出了“打開學習的邊界、打開學科的邊界、打開學校的邊界”三個方向的建議。其中“打開學校的邊界”是指,引進外部的教育資源,甚至可以是教培機構的優質資源,讓學校課程供給更加豐富、更加優質、更加具有選擇性,既能減輕、減少社會和家長的焦慮,又能真正意義上把“雙減”工作落實,確保孩子們獲得更好的發展和成長。

“雙減”落地後,素質教育成為家長關注的重要方向。《拼娃》一書的作者張捷認為,當前的素質教育存在一定誤區,即家長並不清楚素質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事實上,素質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能夠培養分析能力,其次能夠培養洞察力,第三能夠培養執行力。比如:學習美術會讓人變得更加細膩、敏感,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增加人的執行能力等。美術、體育等素質課程背後的內涵,是作為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只有把這些事看清楚才能表明素質教育的作用,以及所培養人的內在核心能力。

作為科普專家,史軍更是將素質教育提升到與應試教育同源的高度。他認為,應試教育就像極樂鳥身上兩根用來求偶的美麗羽毛。儘管越大越美麗的羽毛越有利於求偶,但盲目加大羽毛的投入反而對其生存造成危害。因此,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點。

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學習“無用之學”——植物學收穫的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確定性,一個是不確定性。從確定性角度來看,家長都在不斷地發掘孩子究竟適合什麼。不過,在攻讀博士過程中,他最大的收穫卻是接受了不確定性,因為沒有人知道實驗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能得出什麼樣的結果,“但是,你必須接受這個設定,這就是科學研究。”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