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前年考研,去年考研,今年又考研,雖然現在“國家線”沒出,但成績出來,他卻是“以淚洗面”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位朋友考的是工科,前年考研,290分,去年考研,301分,今年定好目標是330以上,可成績出來,卻只有286,成績倒退了不説,最為關鍵的是數學只有52分,即便總分過線,數學被“擋住”卻幾乎已成定局。
前兩次,朋友這成績本就可以“上岸”的,但朋友卻非“985"、"211"不讀,而且一定要上個名牌。今年,不但名牌靠不上了邊,一般學校也無戲可唱了!
因為,考研國家線是有三條:一條是100分科目線,也就是英語和政治:二條是≥100科目,也就是兩門專業課, 三是四科總分,這三者都有一個線,考生總分和各科分數,要同時在這“三條線”以上,才算過了線。
而眾所周知,對大多數考生來説,這三條線,最難的不是總分,而是單科的英語和數學,很多考生就是被這兩科擋在了碩士的大門外!
2020年,理科分數線A區是(264,37,56)二區是(254,34,51),參照去年線,我這位朋友“國家線”A區很難進去了,B區現在也很懸乎啊。
朋友為什麼非名牌不上?他聽説,研究生現在數量太多,遍地都是,讀個普通學校的研究生,不好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工資待遇也不高!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持這種理論的往往是局外人,評論的是一種社會現象:研究生數量多是與前些年相比的;一般院校畢業研究生不好找工作、工資低是和名校研究生相比。而“比完”之後呢?這些人就沒事喝茶去了。
因為,大多數評論者都像我一樣,本身不考研究生,本身不是研究生,只是站在“歷史”“全局”的角度閒着沒事瞎議論,讓人聽着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這種只是站在“研究生”一根線得出的“名校論”,其實只是狹隘的“研究生一唯論”,誤導了許多的考生,
這些“閒論者”忽略了“瘦死駱駝比馬大”的這個社會現實,他們忘記了只要是研究生,學校名氣再小,也比本科生學歷高,如果和本科生一塊找工作——找一般工作,肯定比本科、專科生要好找,工資待遇。
實在不行,就算當個老師,評職稱,研究生也是比本科、專科生優先。
大家都知道當教師的職稱評聘難,教學二十年可能還評聘不上一級教師,三十年還評聘不上高級教師,而豈不知,按照國家職稱相關規定:碩士畢業工作2年可直接定為一級教師、博士畢業工作2年可直接定為二級教師,是不需要評的。而本科畢業生,畢業一年只先要定為二級教師,然後再工作4年以上,才有評聘高級教師的資格。
在其他行業,學歷更“值錢”了,一入職,就會根據你的學歷確定工資的起點,更是因為學歷,在以後的工作中,限制住了你薪資的頂點。所以,誰説普通學校碩士研究生學歷沒有用呢?
據統計,2020年全國高考1071萬人,專科招生約500萬人,本科招生約400萬人,研究生招生約110萬人,這也就是説,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中,研究生只佔10分之一,如果這些人工作不好找,工資待遇低,那麼,那些本科、專科生呢?
有人把考研成功比喻成“上岸”,作為考研同學來説,最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只要你沒有“上岸”,你就還在“海里”,如果不能到“岸上找吃食”,那就唯有呆在“海里喝水”了!
就像我的朋友一樣,考試之前,抱定非名校不上的目標沒有錯,但考完好,明明自己能“上岸”,卻偏偏還挑三撿四,放棄機會,再等一年,豈不知,這一年,有諸多的變數——你個人不可控的變數,你的努力可能追不上試題的難度,更何況,下一年,你競爭的對手變了——應屆畢業生們,年齡小,精力充沛,沒有壓力,“初次參考不怕試”,成績往往後來者居上……
“來年名校仍是夢,今年上岸道理硬。”考研君們,國家分數線即將出爐,如果今年你能“上線”,能走名校更好,但名校走不成,也可退而求其次,放棄名校夢,走調劑路,能上則上,上為上策……
我的朋友,這次也是下定了決心,如果二區分數能夠,二區學校也“走”……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 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