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誰?

諸葛亮北伐,真正的對手,是誰呢?

《三國演義》的讀者,會覺得是司馬懿。

有段時候,翻案風流行,也有人舉出是曹真。

就像,姜維北伐時對位陳泰郭淮,可能還多過鄧艾,但大家都覺得姜鄧是夙敵。

看看歷次北伐。

且説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一次北伐時,曹真為督,但跟諸葛亮沒對上位:街亭之戰,是張郃對位馬謖;郭淮與高翔也不遠。

諸葛亮二次北伐是228年冬天,急行軍圍陳倉,攻郝昭。張郃馳援時,諸葛亮已退,順手斬了王雙。

過了一個季度,229年開春了,諸葛亮西出建威,郭淮走了,蜀漢拿下武都與陰平。是所謂三次北伐。

230年夏天,曹魏反客為主,前來討蜀。結果夏侯霸被打走,曹真因大雨,一個月才走了一半,撤兵;魏延和吳懿打跑了郭淮與費曜——這次防禦戰,被羅貫中誇成了一次北伐。所以正史諸葛亮五次北伐,《三國演義》裏卻是六出祁山。多出來的,就是這一次。

下一年春天,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以木牛運糧;當時曹真病重,不久死掉;司馬懿初戰諸葛亮。諸葛亮晃過司馬懿,到上邽割麥,然後又逼得司馬懿畏蜀如虎,打出了甲首三千。消耗到夏天,諸葛亮糧盡退兵,回馬槍斬了張郃。

三年後,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先用木牛流馬將糧草堆到斜谷邸閣,然後出斜谷口,到渭水南,來到了宿命之地五丈原。之後司馬懿堅守,還玩出了千里請戰、接受女衣等等小動作。諸葛亮也不急,就在曹魏門前種田。兩面熬了四個月,到八月,諸葛亮病倒,星落秋風五丈原。

合計五次北伐中:

諸葛亮遭遇司馬懿兩次:四、五伐。所以實在算不上夙敵。

遭遇張郃三次:一、二(沒打上)、四伐(殺張郃)。嗯,勉強算。

遭遇曹真一次:一伐,而且沒對位。

遭遇郭淮四次:一伐郭淮參與抵禦,三伐郭淮在建威躲開諸葛亮,四伐五伐郭淮都是司馬懿的屬下。

如果算上曹魏徵蜀失敗,魏延打跑了郭淮,郭淮真是諸葛亮夙敵了。加上後來郭淮又擋下過姜維三次北伐,真是蜀漢老熟人了。

當然,郭淮歷次都不算主將。這就類似於丹尼·安吉在1986、1987的凱爾特人淘汰過喬丹,1992、1993年總決賽分別代表開拓者和太陽戰喬丹:常遇到,常在眼前跳,但不一定是夙敵。

諸葛亮真正頭疼的對手,既不是司馬懿與曹真,當然也不是郭淮。

《三國演義》裏,認為諸葛亮是逆天而行。司馬徽都感嘆過,“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説諸葛亮的對手是天命,也差不多。但咱們是唯物主義,不説那個。

都説蜀漢難攻,曹操回憶起來討漢中,説簡直是五百里的石穴。這不,曹真想伐個蜀,下大雨走一個月,還走不到一半——魏延之前的子午谷計劃,指望十天從漢中跑到長安的,太理想化了。

蜀漢難攻,但自己要打曹魏,也不容易。

諸葛亮要北伐取長安,可以走東線或西線。西線就是所謂向隴右出祁山,道路平順,就是太迂迴;東線就是從斜谷道、子午道、褒斜道或者出散關動腦筋。

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誰?

諸葛亮二伐時走過一次散關,但那隻適合輕兵突襲;一伐時趙雲走了褒斜道,那是個假動作。一伐、三伐和四伐,諸葛亮都走了西線,就是所謂出祁山了。

走西線迂迴,但比較平穩。走東線直接,但是累死人。

史念海先生説過,諸葛亮走隴右,是因為:

“若是不取得涼州,則無由獲致兵源與馬匹,也無由解決軍糧的問題。”

嗯,軍糧。

諸葛亮二伐出散關,輕兵出去的。《三國志》裏,這段很是有趣:

曹睿聽説諸葛亮來了,很緊張,很有儀式感,還很怕諸葛亮要拿下陳倉了:

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衞、虎賁使衞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

可是打了半個近半個世紀仗的老兵油子張郃,掐指一算,諸葛亮沒糧草,“我沒到他就走了。”輕鬆得很:

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

諸葛亮四伐,晃過司馬懿,割了上邽的麥子,這叫因糧於敵,好事。

但割了曹魏的麥子,撐到了6月,還是要退兵:李嚴那邊,糧草供應不上了。

228-231年,諸葛亮北伐四次。但下一次北伐,要三年後了。這事司馬懿也猜到了——不是他會算命,只是他跟張郃似的,懂得計算糧食。《晉書·宣帝傳》一向愛吹噓司馬懿的不實戰績,但有個細節,我估計是真的:

——杜襲薛悌都認為諸葛亮等麥熟就要出來。司馬懿卻認為,諸葛亮要積糧草,等個三年:

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果然,三年後,諸葛亮又來了。

這三年,諸葛亮當然沒閒着。

《三國志·後主傳》説: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勸農,是為了多點糧食;做流馬木牛,是為了運糧。冬天讓大家把米運到斜谷口,搞斜谷邸閣這個大糧倉,很明白了。

終於到公元234年即建興十二年,動手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描述諸葛亮這次北伐,打仗的事沒怎麼提,都在説糧食:諸葛亮在斜谷預備了糧食,預備了流馬來運輸,還派人屯田,跟當地老百姓和睦相處,就是在曹魏家門前種田了。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這回司馬懿沒轍了。打,三年前甲首三千。只好守唄。

二伐時,諸葛亮打了一個月就回去了。四伐時,諸葛亮春天出兵,割了麥子,撐到了六月。

五伐,諸葛亮還是春天出兵,到八月都遊刃有餘:三年積蓄的糧草,派上用場了。

但諸葛亮自己,撐不住了。

下面這事太有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裏都有。司馬懿問蜀漢的人,諸葛亮起居飲食如何?答曰諸葛亮夙興夜寐,事必躬親,所吃的不過數升。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要死了。

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誰?

數升?

三國兩晉時,十升一斗,十鬥一斛——這個斛,就是曹操小斛分糧、殺了糧官那個斛。

那時一升,大概是現在200毫升吧。

一般人該吃多少呢?《三國志·鄧艾傳》裏,鄧艾曾經跟司馬懿建議屯田,做過這麼個計算: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三千萬斛=十萬軍五年的糧食。

則每個兵丁每年吃60斛=600鬥=6000升。每個月500升。

一個兵卒,每天十幾升是起碼的。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傳説他八十歲了,還能一頓飯吃鬥米(十升米),肉十斤。

諸葛亮那年五十四歲,身高八尺(摺合現在超過184公分),年紀不輕,消耗極大,卻吃不過數升

唉。

諸葛亮真正最頭疼的,從來不是司馬懿或曹真,也不是天意,而是糧草,是人類吃的基本生理需求

歷次北伐,他真正用心的,都是糧草。至於曹魏的對手,只好任他自來自去:戰則敗,追則被斬(王雙、張郃),只好閉門等諸葛亮斷糧。

諸葛亮終於在五伐時餵飽了士兵,解決了糧食問題,但自己卻吃不下什麼了。

後世雖然愛將各色美食的發明權,推歸諸葛亮身上——比如烤魚之類——但歸根結底,可能只有饅頭真是他發明的。

的確在他活着的時候,他麾下士兵與民秋毫無犯,他治下川中人民都還吃得飽肚子。而他一個湖北女婿山東人,平常在四川吃東西,終於最後在秋天的黃土台原,什麼都吃不下了。

經天緯地之才,也要受制於基本的飲食規律啊。

所以,真的:

諸位啊,珍惜我們現在能吃飽的時候,以及,記住:吃好喝好,才是一切。

滄海橫流、斗轉星移、呼風喚雨、運籌帷幄,最後都抵不過“食不過數升”啊。

老舍先生《駱駝祥子》裏,有這麼句至理名言:

(祥子)老以為他的個子比別人高大,就一定比別人能多受些苦。

似乎永沒想到身量大,受累多,應當需要更多的滋養。

諸君,吃好喝好,身體健康,才能走很遠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4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