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朝陽市公安局偵破全國首例“付費刷課”案件。所謂“付費刷課”,就是隻要付幾元到幾百元,就能夠針對各大高校的線上慕課實現“刷課秒過”“考試改分”“提取試卷”“考試包過”等功能。據此案打掉的“97學習網”“娜娜”等刷課平台統計顯示,購買刷課服務的大學生已經遍佈各地。
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線上教育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學習效率,可是,不少學生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而“刷課”,為滿足這種需求而產生的灰色產業鏈,更是衝擊高等教育質量和高校學風。
慕課基礎牢不牢,關鍵看學風緊不緊。且不説“付費刷課”這樣違反學習紀律的行為,“合法掛機”也已經是學習常態——一邊任由客户端掛着慕課,一邊網絡遊戲“開黑”的場景屢見不鮮。要扭轉這樣的現象,高校必須加強學風建設,緊抓學生的誠信管理,並提高技術能力,對刷課獲取學分的行為嚴格懲處,對掛機上課的學生也應該予以警示教育。
另外,在線課程與考試設計粗糙,也是“刷課”普遍的一大原因。“刷績點”“水學分”“上水課”這些高校黑話本身就代表課程設置含金量低,而這一現象一旦在線上教育中呈現,那更容易一發不可收拾。按照我的觀察,一些高校的慕課知識密度欠缺,一些課程移到線上之後變成了學生“掛機、簽到、打卡”之地,考核方式完全偏離了課程設置的本意。如果部分教師尚且不重視課程質量,學生“摸魚划水”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開放式線上課程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匠心獨運,無論是課程質量還是考試監督,都不能敷衍了事,要做到一節課就有一節課的知識增量,對學生負責,也對課堂教學負責。此外,在考核方法上不應該以“進度條走完”的技術指標作為完成標準,而要以“有沒有學會”的內容指標來要求學生,從源頭杜絕網課“不學而過”。
更深一步説,慕課的效果不好,和一些高校教學模式求新求變過程中體現的價值觀有很大關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慕課含量和新技術採用情況是很重要的評判指標。但是發展在線教育絕不能忽視學術根基,更不是搞“面子工程”。現在有些高校動輒花費巨資投建新媒體教學實驗基地,經費花下去了,平台建起來了,通稿發了一堆,面子擦得鋥亮,教學效果卻不見提高。這不禁讓人想問,該讀的書讓學生讀了嗎?學生該思考的問題激盪出火花了嗎?線上教育有啓發學生更努力學習嗎?教學“上網”是好事,但絕不能只“上網”不“上心”。
教學模式創新不是簡單的錄個視頻掛到App上就算完成任務,讓學生真看、真學、真會才是關鍵。“不學而過”的慕課應當成為一個警示,面對在線教育,高校還需要打補丁、穩學風、提質量,才能更好利用新技術為教學服務。
陳禹潛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