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機不發明出來,我還會上學。”
“但現在手機要不讓我玩,我不可能再上學。”
當記者採訪這個13歲的男孩時,他已經輟學半個月了。
用孩子的話説,他之所以不上學,問題歸根於手機,但如果讓他從此以後再也不玩,那不好意思,不可能!
“你現在才13歲,不上學去幹嘛?”
孩子想了很久。
“沒有......”
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幹嘛。
“你將來有什麼理想嗎?”
面對這個問題,孩子一個字也沒説。
記者接着問:
“不上學了,你覺得可惜嗎?”
“不可惜,就不想上,學不進去!”這次的回答乾脆利落!
孩子的家長很着急,但是勸孩子,孩子壓根不聽。孩子外婆説就算現在讓孩子去打工,人家童工也不收。這段時間沒上學在家就一直玩手機,打遊戲。
孩子説,在沒玩遊戲之前,村裏的男孩子都不喜歡跟他玩。後來在遊戲中稱霸後,他成了村裏孩子羣中的孩子王,只要一開黑,男孩子們都搶着跟他打、或者圍着他觀戰。
這種被需要、被崇拜的感覺讓他覺得很爽,於是他更加勤快的刷攻略、玩遊戲。
就這樣,他從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變成了差生。
因為擔心孩子因此荒廢學業,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坐不住了,不得不辭職返回家鄉,在家陪着孩子。
媽媽不讓他玩,他就説要離家出走,要去打工。
媽媽説他還真找過工作,跑到一家麪館想去找工作,人家那裏的老闆説不收童工。然後又回來了。
孩子説:一般來説,學習差的玩手機遊戲腦子可聰明,學習好的玩遊戲可笨。
現在玩遊戲的這個手機原先他媽媽沒想着給他買,但孩子天天吵着要,媽媽沒辦法,又因為自己沒陪在他身邊覺得虧欠孩子,就給孩子買了一部,原打算是希望孩子能夠以此為鼓勵,努力學習的,沒曾想,自從有了手機,玩遊戲更是無休無止、一發不可收拾。
像這種情況,在他們村裏特別普遍,不少孩子都是拿着手機一動不動的打遊戲,甚至很小的小學生都是如此。
記者採訪一個小男孩,讓他玩手機的時候離屏幕遠一點,隔屏幕那麼近,眼睛會疼怎麼辦?
小男孩説:會疼就把眼揉揉,還得接着玩!
不讓他玩遊戲,他肯定不幹,就是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孩子的眼睛都一直沒有離開屏幕。
有孩子最長能玩6、7個小時,如果放假,一整天都可以玩。
有些孩子通宵達旦的玩,遊戲的級別從青銅到鑽石只需要兩個星期。
從外行到資深玩家,孩子們的成長速度快得讓人驚訝。
甚至還有些孩子,將遊戲的情節幻想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槍就行,只要有槍。”
當然孩子可能只是説説而已,但説出來的話讓大人聽了心驚膽戰。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不難發現,一般有這些問題的孩子,父母都不怎麼陪在身邊,或者就算在身邊,也不怎麼管孩子,更談不上教育了。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説,這些很難去解決的問題,它的根源在父母那。
但父母也有父母的説辭,如果不離家工作,那全家人拿什麼生活?
確實是現實,只是這個不得不屈服的現實代價是不是有點太大了,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那麼家長這樣辛苦掙錢的目的何在?
無論如何,還是希望父母應該仔細的去權衡得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很重要,踏錯了,可能要花費很多倍的精力才能挽救回來。能挽救還好,挽救不了那又該怎麼辦?尤其是看着這樣一個孩子“執迷不悟”時,真的很揪心!
我曾經看過一本跟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打交道的書,裏面有提到過:
如果孩子沉溺於某種東西無法自拔,那麼家長可以費點心思去培養一下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幫助孩子讓他興趣多樣,讓他覺得生活有趣,這個時候可以暫且不考慮學習好不好,先讓孩子覺得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當孩子有了其他興趣愛好,並且慢慢感受到其他快樂時,那麼原先沉溺的將被分走一部分精力,就算偶爾還玩,也不會痴迷。
那些痴迷的孩子,大部分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實實在在的價值,找不到認可,而且還沒有人替他疏導這個心理障礙,於是他就會逃避在虛擬的世界裏,去那裏找自信、找成就感。
所以也不要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可思議、無法理解。其實是可以理解的,試着去理解他,你才能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否則,就真的是“雞同鴨講”。
記得有個成功人士講過他讀書時候的一個故事,他説他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玩電腦,他爸爸就給他報了一個乒乓球班,不僅如此,爸爸每週還抽出固定的時間跟孩子切磋,看看孩子進步到什麼程度了。後來,這個人為了跟他爸爸比賽,他不停的打、不停的打,漸漸的,電腦對他的吸引力不知不覺中竟然減弱了,再長一點時間,網癮自然也沒有了。
不得不説這是一個聰明的父親。
孩子的教育馬虎不得,儘量不要讓孩子養成一些特別不好的習慣。
如果有些習慣真的養成了,比如喜歡玩手機,那責任一定在大人,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才會找到跟孩子溝通的入口,才會有改變現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