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公與櫟陽只當了34年秦都的櫟陽,如何奠定六世餘烈的基礎
櫟陽城是秦國獻公、孝公和漢初劉邦的都城,劉邦遷都長安後晚年仍以櫟陽為家,居住櫟陽,並葬於此,可以説櫟陽是秦漢時期除咸陽、長安外第三座都城。2020年12月19日,西安市文物局披露在櫟陽的考古有了新進展,今天咱們就先看看秦國櫟陽城和獻公變法。一、櫟陽的短暫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姓嬴,他家原本是在西北給周天子養馬的,後來隨周天子東遷有功,成了諸侯,被授予了秦地封地。公元前776年,嬴秦定都汧邑。到了前677年秦德公時期,都城遷往雍城。到了前383年,歷史已經進入了戰國中後期,秦獻公遷都櫟陽。之後到了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此後秦都城就固定在咸陽。在漫長的秦國曆史上,櫟陽僅僅當了短短34年都城,但它對秦國的發展卻極其重要。
説起秦獻公,大家可能不熟,但他兒子大家很熟,就是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大秦帝國:裂變》裏開頭,帶着幾十萬乞丐似的軍隊和魏國正規軍打仗的那位秦國國君,就是秦獻公,看着好像特可憐,但其實歷史上這位獻公實開秦國變法之先河,商鞅變法能進行,獻公的前期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可以説獻公時期的改革對秦國以後的發展有巨大影響,而櫟陽都就是獻公改革的一大成果。
秦獻公嬴連繼位的時候,秦國是一塌糊塗。
秦獻公之前,秦國經歷了七代亂政。他高祖秦厲共公遇刺,引發了政治鬥爭,秦國臣子開始奪權;之後,他太爺爺秦躁公、他爺爺秦懷公依次靠強臣支持和政治鬥爭上位,此時秦國臣下權大欺主,陪臣執國政;再之後,權臣鼂殺了秦懷公,立了獻公他爹秦靈公當傀儡,太子就是嬴連;但秦靈公死後,權臣為了繼續執政,一腳踢開了太子嬴連,擁立嬴連的叔叔、秦靈公的弟弟,是為秦簡公,嬴連為了活命,流亡山東諸國,長達29年。秦簡公死後,簡公的兒子秦後惠公繼位,在位13年死,後惠公2歲的兒子秦出公在母后和外戚的輔佐下執政。
小孩當君主,外戚和秦國公室(就是姓嬴的那些人)為了爭奪小孩控制權爆發了衝突,最終引發了新一輪內亂。
可以説就在山東諸國奮發圖強、進行變革之際,秦國正在熱火朝天地搞內鬥,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在春秋時期還是五霸之一,到了戰國初期就成了諸侯不與會盟、人人鄙視的窮秦了。《史記·秦本紀》原文和《大秦帝國:裂變》裏,秦孝公求賢令中的那句話“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説的就是這樣一個背景。再繼續説嬴連,流亡幾十年的嬴連,在中原霸主魏武侯的支持下,在當時戰國第一軍種魏武卒武裝的護送下,回國繼位,是為秦獻公。
但秦獻公上台後可不想當魏國附庸,反而因為他流亡山東多年,見到了諸國如何通過變革而強大,再對比秦國七世之亂,積貧積弱,這就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最終他開啓了戰國時期秦國首次大規模變法。
秦獻公繼位後順應時代發展,堅決實行了按畝收税的“出租禾”制度(出現於秦簡公公元前408年,但遭到諸多舊勢力的反對)。按畝收税,抑制了士大夫強並土地、擴充私宅的風氣。以出租禾為經濟基礎,鑑於秦國軍力不振,東有強魏、西有蠻戎的國內外劣勢,獻公放棄百年都城雍,營建新都櫟陽。
那時候秦國部隊主力是士族兵,平時耕種、戰時集合,由於國家沒錢,所以專業的常備軍就不多,已有的軍力要想既維持都城,又抵抗邊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重邊防,又會造成強枝弱乾的局面,最終秦獻公決定親自“鎮扶邊境”,類似於天子守國門,將都城搬到了關中核心地區西安平原,在這裏營建了櫟陽城。櫟陽“北卻戎翟,東通三晉”, 北面金鎖關、蕭關,西面有隴關,南面有子午關、大散關、武關,東面有潼關、函谷關,四面環山帶谷,地勢險要。
尤其是櫟陽東方,在魏文侯十七年(前408),魏國在河西地區設置了雒陰、合陽二縣(都在陝西),威脅秦國邊關。如果以櫟陽為中心,一旦邊境有敵情,就能第一時間出兵增援,減輕邊關壓力。
一般都説商鞅變法確立了郡縣制,但其實早在秦獻公時期,秦國就已經開始設縣,但那時候縣還不是一般行政區劃,而是特別行政區,只有少數地方才設縣。秦獻公立足櫟陽,設立了櫟陽縣、杜縣、鄭縣、陝縣四縣,因為這四縣是國君封地,歸國君直轄,所以國君可以自由處置。在這些地方,秦國實行“為户籍相伍”,就是取消國野之分,統一城鄉户籍,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平等,進而五户稱“一伍”,戰時就以伍為單位負責出兵和交糧。
以獻公軍事政治改革為基礎,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國和三晉聯軍在石門大戰,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國和魏國在少梁邑大戰,就是《裂變》開頭那一幕,秦國俘虜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當時魏國可是霸主,類似於今天的美國,盟友滿天下,趙、韓兩國和魏國是從一家分出來的,當時是魏國的忠實小弟;齊、楚兩國也和魏國結盟。魏國不僅有國際盟友打call,還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魏武卒加持,可就是這麼強大的魏國,居然被西邊那個叫秦的窮國連續擊敗了兩次,從這也就能看出獻公改革的成果了。
以上都是從軍事政治角度看獻公改革的功績,此外獻公還搞過經濟文化改革。
櫟陽地處關中平原,“膏野千里,自虞夏之貢為上田”,而且河流眾多,植被豐富,有“陸海”之美譽。按照睡虎地秦簡《倉律》記載,日本人工藤元男算出了秦國租税儲備,認為一般縣積糧1萬石,而櫟陽為2萬石,咸陽為10萬石。積糧就是倉儲的儲備糧,這要根據當地產量和人口多少來決定。咸陽是商鞅變法後的都城,人多可以理解,但是被荒廢的舊都櫟陽居然還是一般縣的一倍,這就能看出櫟陽糧產和人口的確多於其他地方。
除了農業,再來看看獻公時期的手工業,總的來説很發達。戰國時期最重要的手工業就是兵器製造業。當時有物勒工名的制度,秦國兵器都要刻上出產地、製作人,方便以後追究責任。根據今天發掘的秦國舊兵器來看,惠文王、秦昭襄王、秦二世時期,秦軍大量的戈上面都刻有“櫟陽工上造”“櫟陽左工”的字樣,可以説,即便遷都咸陽,櫟陽仍舊是秦國冶煉重鎮,而其基礎就奠定於獻公時期。
再來看看獻公時期的商業發展。秦獻公七年(前378年),“初行為市”,而且因為櫟陽臨近戎翟三晉,這一便利的交通優勢,容易招商引資。在現在的櫟陽4號遺址已經發掘出戰國後期的銅盒,裏面有八塊金餅,上刻篆書四兩半,可知是用於交易的貨幣。
獻公最主要的改革措置之一就是移風易俗,這也給商鞅變法提供了基礎。獻公之前,秦國受蠻夷風俗影響,對奴隸野蠻,且人殉成風。對此秦獻公登基元年就下令,不得隨意殺戮奴隸,禁止人殉,開始遏制秦國的野蠻風氣。
從1到2不難,難的是從0到1,秦獻公就是將秦國從0到1的開創者。櫟陽作為秦國都城的時間不過34年,這段時間正是秦國奴隸制開始解體,封建制苗頭出現的關鍵時期,也是秦國由七世動亂走向安定的時期。作為一個過渡性都城,櫟陽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秦國的安定和轉型貢獻了不少力量。所以説,秦獻公和櫟陽給秦國的崛起和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參考文獻
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郭淑珍:《秦軍事史》,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