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華校“雲上”覓新機

歐洲華校“雲上”覓新機

圖為美術班部分學生在網絡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
王燕蓉供圖

近日,首屆歐洲華文教育大會暨校長論壇在線上召開,來自歐洲17個國家的近2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齊聚雲端,探討歐洲華文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歐洲華文學校紛紛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從招收華裔青少年到吸引外籍成年人,從實體教室走向雲端課堂,從開發本土化課程到加強與中國學校合作,越來越多歐洲華文學校擁抱線上教育帶來的“雲端”新機遇。

“孩子都盼着來學校”

“孩子們都盼着來學校呢!我們一宣佈開學,所有學生和老師全都第一時間返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中意國際學校校長李雪梅言語中滿是欣慰和激動。

位於意大利北部威尼託大區帕多瓦市的中意國際學校,設有全日制幼兒園、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以及針對成人學習的培訓部,目前有600餘名學生,其中1/3是外籍學生。從去年9月開始,中意國際學校實行網絡課堂、實體課堂輪流制教學,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全體返校上實體課,高中學生中50%上實體課,50%上網課。儘管其間有幾次因防疫暫停上課,但每次學校公佈返校消息,師生都積極配合,熱烈響應。與此同時,中意國際學校緊抓防疫工作:每天5次量體温,3次消毒;召開線上講座,邀請專家向學生、家長宣傳防疫知識。在疫情形勢嚴峻的意大利,中意國際學校是非常少有的至今沒有1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學校。

位於法國里昂的法國辛老師中文課堂,也實現了新冠肺炎“零病例”。校長辛麗燕告訴本報記者,從去年9月開始,學校為了兼顧教學質量和防疫安全兩方面的需要,開啓實體課堂和網絡課堂並用的教學模式。“雖然教學和管理的任務加重了,但最大程度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學活動一直在有序進行。”辛麗燕説。

“我們一天也沒耽擱,20多箇中文班一直在上網課,生源不但沒有流失,甚至還有所增加。”德國漢堡易北中文學校校長王燕蓉告訴本報記者,疫情發生之初,旅德華僑華人就敏感地預感到疫情形勢的嚴峻。為適應防疫要求,德國漢堡易北中文學校從2020年1月26日就開始了線上教學。中文班、德語班、成人中文班的文化課程一直通過網絡課堂的形式繼續,武術、繪畫、鋼琴、古箏等興趣班也在網絡課堂上有序進行,只有籃球、羽毛球等體育類興趣班因為無法進行實體課堂授課而暫停。

“沒落下一件該做的事”

從實體課堂轉變成網絡課堂,其中的艱辛和努力,是所有轉型華校人的共同經歷。

“網絡課堂對老師們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王燕蓉説。學校的老師們不僅要快速學習製作幻燈片和動畫的技術,還要開發新的課堂遊戲,增加各類互動環節,不斷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課堂趣味性。“我們給老師提供幻燈片製作、動畫製作的培訓,不斷試驗各類直播軟件,在不停地試驗和磨合中探索出一種最適合我們的網課方式。”

“我們沒有落下一件該做的事!”李雪梅説。疫情期間,儘管面臨實體課堂停課、因疫情反覆而停課等情況,中意國際學校仍如期完成了所有原定教學計劃,同時創新開展了與中國天津學校的“雙師”活動,邀請中國專家傳遞防疫經驗,舉辦教學研討會,整理出版論文集,舉行學校開放日、校慶、聖誕節、春節等線上慶祝活動……在這些“正常運轉”的背後,是中意國際學校全體師生的“非常付出”。

在學校第一次因疫情停課時,李雪梅組織全校老師學習使用線上教學軟件,通過週末兩天的培訓,保證了停課後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無縫銜接。“很多老師那幾天都是連夜進行線上教學的備課,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為了不耽誤上課,全校老師克服了太多困難。”李雪梅感嘆。

辛麗燕也感受到華文教育行業內部改革和外部競爭兩方面的壓力。華校一方面需要進行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應對當地教育機構、中國大型在線教育機構的競爭壓力。目前,法國辛老師中文課堂繼續堅持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口語、集中識字、寫作課程的創新和實踐,注重自主性的課程與教材的研發,同時進行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待遇,加強家校合作,為本校和所在地區華裔兒童提供更多優質課程和公益活動服務。“我們要做的就是緊緊抓住優勢,積極應對挑戰。”

“緊抓優勢迎接挑戰”

“網絡課堂帶來一次‘教學革命’,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已經是大勢所趨,時代的潮水已經湧來,我們必須共同面對,做好準備。”李雪梅認為,面對洶湧的互聯網浪潮,華校受到很大沖擊和挑戰,但也促使華校謀求轉型發展之路。華校應當做好長遠的教學規劃,在教學管理、教學質量把控、課程本土化等方面提前做好準備,堅持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相結合,“兩條腿走路”,這樣才能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疫情期間,王燕蓉深深感受到網絡課堂帶來的新機遇。“網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租用教室的租金降低了,學生上下學途中的時間減少了,師生之間分享學習資料更便捷了。老師們則藉此機會豐富教學手段、學習新技術。這些都是網絡課堂帶來的優勢。”王燕蓉説,面對中國在線教育機構在研發技術、營銷方式和低價競爭等方面的壓力,海外華校有許多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本地化方面,我們更瞭解當地的孩子,對孩子和家長的需求能夠做到隨時回應。在語言方面,我們的老師懂當地語言,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學習課程。在趣味性方面,我們有實體課堂的基礎,在返校後能夠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有這些‘王牌’在手,我們對未來是信心滿滿的。”王燕蓉説。

“海外華文教育的一個全新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教育選擇權,他們將用行動投票。”辛麗燕認為,挑戰中藴含着機遇,歐洲乃至全球華校管理者應當具有危機意識,時時自省,一定要進行轉型發展。轉型發展中的華校必須堅持“標準化、正規化、專業化”,探索中文課程的本土化和獨特性,創新教法、教材,提升課程內在質量和效率,針對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學生開發不同的課程。同時,海外華校必須強化華人社區紐帶和師生情感鏈接功能,注重家校合作,做好帶領家長共建共育孩子中文環境的引領者角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8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華校“雲上”覓新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