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清華大學,可以説家喻户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中國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兩所大學,即使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望。有人説清華大學是中國大學的一面旗幟,有人説清華大學是中國最好的理工科院校,有人説清華大學是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等等。然而,在這一連串殊榮的背後,很少有人能記起那位曾經為清華大學傾注畢生心血的老校長梅貽琦。
1889年(光緒十五年),梅貽琦生於天津的一個書香門第。1904年,梅貽琦考入南開中學,1908年被保送進入直隸高等學堂(保定)就讀。1909年,梅貽琦作為首批庚款留美生赴美國深造。1910年,梅貽琦進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習電機工程。1914年,梅貽琦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後,梅貽琦迴歸祖國,來到清華,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後任清華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務。
在經歷了“三趕”校長的風潮後,1931年冬天,梅貽琦先生臨危受命成為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人重實幹,清廉正直,時人稱之為“寡言君子”,深受清華師生的愛戴。梅貽琦在任期間,以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為方針,倡導學術自由,大力整頓校務、狠抓教育,把清華大學打造成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梅貽琦先生有句名言叫“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話直到現在仍然振聾發聵。在他任清華大學校長的17年裏,清華大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匯聚了朱自清、吳宓、胡適、陳寅恪等一大批名人。
抗戰爆發後,梅貽琦毅然帶領清華師生南下,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風雨飄搖、戰火紛飛的歲月中,為中國保留下了教育的火種。作為“聯大常委會”主席,梅貽琦一心撲在聯大校務中,一刻也不鬆懈。在梅貽琦的主持下,西南聯大高揚“愛國、民主、科學”的旗幟,堅持教授治校,全面踐行百花齊放、學術競放、兼容幷蓄的辦學風氣,為西南聯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深厚的治學條件,開創了西南聯大的教育奇蹟,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屠守鍔、鄧稼先等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梅貽琦因此被譽為“西南聯大之魂”,抗戰後他又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好的大學校長之一”。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逃往台灣。為了保留清華大學的庚子退款,梅貽琦在1950年初前往紐約管理清華在美國的基金。梅貽琦深知,如果自己不去,清華的庚子退款很可能就沒了。實際上,作為清華校長,此前,梅貽琦一直管理着鉅額的“中國文化教育促進基金會”,也就是美國的庚子退款。1924年,“中國文化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數額高達1254.5萬美元,在當時是一筆讓人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不過梅貽琦先生卻從來沒有從這筆基金中拿過一分錢,為了辦學他反而曾變賣家產,生活清貧的梅貽琦一家,要靠梅貽琦的夫人韓詠華外出打工和擺攤賣糕點補貼家用。即使如此,在他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他仍然下令取消校長的所有特權和補貼,使得整個家庭沒有任何積蓄。梅貽琦先生清廉至此。
1955年,梅貽琦回到台灣,在新竹創辦了台灣清華大學。就這樣,梅貽琦被譽為“兩岸清華校長”。儘管時間的洪流將本是同根生的清華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分開,但仍不能阻止培養莘莘學子的赤子之心。梅貽琦先生是名副其實的兩岸清華校長。1960年,梅貽琦先生被確診為癌症。由於梅貽琦家境貧寒,身無長物,因此新竹清華大學為他支付了部分治療費用,醫院也酌情減少了部分治療費用,但仍然不夠。聞訊的清華校友在六個月內為梅貽琦先生籌集了65萬新台幣。躺在病牀上,梅貽琦看到了清華師生的捐贈記錄淚如雨下。1962年,梅貽琦因病逝世。梅貽琦去世後,沒有留下任何值錢的東西,只留下了一個皮箱,箱子裏裝的是庚子賠償基金的使用賬目。裏面每一筆資金使用都有明確的記錄,而且一分也不差。這就是讓人敬佩的清華老校長梅貽琦先生,他是兩岸清華“永遠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