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從教育出發
——看江蘇崑山如何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下午3點半,梅俊梅結束了在崑山熱映光電公司的工作,到2.4公里開外的南星瀆小學校接兩個女兒放學。“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梅俊梅2005年和愛人從河南來到江蘇崑山打工,一晃已過去了16年。
梅俊梅的想法,代表着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的願望。他們選擇在打工的城市定居,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然而,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卻成為各地不容忽視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崑山市常住人口將突破300萬人,其中户籍人口106.7萬人,成為人口淨流入地。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入學總人數的比例將超過50%,達到10.9萬人,極大考驗當地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崑山市委書記吳新明把這種現象稱為“幸福的煩惱”。他認為,崑山能夠連續17年位居全國百強縣榜首,與新崑山人的付出密不可分。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儘管受到資源緊缺、資金投入、教師編制等多重壓力,但崑山仍在全力提升教育的融合度,讓這些對崑山發展作出貢獻的建設者免除後顧之憂,為新一輪城市競爭積累人才資源。
基本兜底
——“六個優先”和四個“百分百”讓公辦吸納率達73%
3月20日上午,崑山國際會展中心大廳內人頭攢動。崑山開發區社會事業管理局在此設立了積分入學受理窗口。積分入學按房產、社保、遵紀守法等多個方面的權重相加後得到的總分,從高到低進行錄取。
根據現有的生源靜態測算,到2025年,崑山市小學和初中缺口分別為24所、12所,到2029年普通高中缺口超過7所。這還沒有考慮落户(隨遷)政策放寬和二胎影響,學位缺口將更大。
如何精準供給學位是擺在崑山市教育局面前的一道難題,建學校成為當務之急。“十三五”期間,崑山全市共完成中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85個,新增學位超6萬個。
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花橋金城小學,總投資2.58億元,除62個普通教室,還設置了科學、書法、舞蹈等42個專用教室。金城小學校長王鳳芳告訴記者,學校目前共有1267個學生,其中966人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比77%。
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原則,崑山在此基礎上做到了四個“百分百”。崑山市教育局局長卿勝告訴記者,崑山100%的公辦學校招生入學實現“零擇校”;100%的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納入入學准入學校;100%的空餘學位用來吸納非户籍學生;100%的招生計劃對接錄入學籍系統。
2020年,非崑山籍的新市民通過積分入讀公辦學校的吸納率為67%,其餘的通過政府扶持的民辦學校積分入學。2020年崑山市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起始年級户籍生較2019年增加4921人。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在全力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同時,來自上級教育部門的考核及學校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如,生均公共資源佔比、異地高考錄取率降低、學校建設用地指標等,都是在“基本兜底”保障實現後,現有體制框架下尚無法解決的難題。
優質均衡
——在現有行政體制框架下的創新激勵
崑山市通過創新教師編制“週轉池”制度、組建教育集團、實施民辦教育獎補政策等措施,實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基本兜底”的同時,讓他們和本地學生共享優質均衡教育。
近3年來,崑山每年需招聘1500餘名教師。縣域框架下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數量,已經佔到全市事業單位編制的一半以上。崑山在全國較早採取教師編制“週轉池”制度,以此提高對優秀教師的吸引力。但教師招聘數量大,導致全市35週歲以下教師佔比超過40%,個別學校甚至超過80%。
隸屬於崑山高新區的南星瀆小學位於城鄉接合部。學校於2017年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64位專任教師平均年齡27歲。如何讓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學校於2019年9月加入了玉峯實驗學校教育集團。
“我們有10位青年教師去玉峯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輪崗培訓,為期一年或者兩年。他們不僅業務能力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關愛程度增加了,這是教育理念的切實轉變。”南星瀆小學校長陳磊告訴記者。
2019年至今,崑山陸續組建了25個教育集團,充分發揮名校帶新校、強校帶弱校的示範效應,推動薄弱學校辦學理念和師資力量的快速提升。
在公辦學校擴容增量提質的同時,崑山同步提升民辦學校的辦學質量。2018年底,《崑山市民辦教育財政獎補實施辦法(試行)》,3年來,累計撥付民辦教育各項獎補及改善薄弱設施資金超兩億元。
位於陸家鎮的夏橋小學是一所民辦學校。3年來,學校獲得崑山教育局獎補資金共計700多萬元。校長馮學好表示,師資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崑山市教育局出台了民辦學校教師任職年限補貼。2020年,夏橋小學有50多位教師拿到了該項補貼,總金額達40多萬元。在2020年度的崑山教育質量抽測中,夏橋小學的綜合分值超過了部分公辦學校。
在崑山,像夏橋小學這樣的民辦公助學校有9所。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徐琴認為,崑山代表了一類地區,正在全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整個公共服務行政體系要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一套新辦法,特別需要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向調整。
良性互動
——提供優質適切的教育為未來蓄力
每天早晨6時45分到7時15分,是鄒小華和她的兒子林浩雲的親子共讀時間。從《論語》讀到百科全書,他們已經堅持了2年。
“父母也要有上崗證。”鄒小華笑着告訴記者。兩年前,她從江西到江蘇崑山工作,兒子林浩雲在花橋金城小學讀三年級,正是閲讀養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成立了家委會,並通過家委會舉辦“走班式”家長學校、“快樂讀書吧”及整本書閲讀策略專題培訓等,手把手教家長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如何指導孩子有效閲讀。
崑山市市長陳麗豔表示,10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童年或者青少年時代都將在崑山度過,不管他們長大後是否留在崑山,崑山都應提供優質適切的教育,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及正確的價值觀,為未來蓄力。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崑山很多學校都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緊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習慣養成不放鬆;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家委會等方式來扭轉家長的育兒理念。
“我們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80%左右。剛開始,老師收家庭作業都收不上來。”陳磊告訴記者,“我們組織老師上門家訪,作業拖拉甚至不完成的學生,我們列為第一批上門家訪的對象。要求老師看一看這個家庭有沒有圖書、孩子有沒有書桌,並且給予具體細緻的指導。如果到期末有進步,學校請他在家長會上發言,這對其他家長的觸動非常大。”
學生在禮儀、學習習慣等方面的風氣逐漸好轉,家長也感受到了孩子的進步,促使他們有意識地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出現良性互動。
“女兒就讀的南星瀆小學創建了錢七虎、費俊龍等英雄中隊,她們放學回家經常講老師帶領她們去尋訪英雄足跡,甚至和英雄面對面談心的情況。説起這些,她們臉上帶着驕傲的神情。”梅俊梅説。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陳友華認為,一座城市吸引人,不僅僅靠薪酬,還要拼基本民生保障。崑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典型,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特殊成績。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相互支撐,“崑山之路”有了新的內涵。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8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