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批改作業,老師要求寫情況説明”,重重禁令之下,為何改變不了“家長羣變作業羣”?

家長吐槽“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引發的討論尚未結束,“家長不批改作業,老師要求寫情況説明”一事又引發輿論關注。

據澎湃新聞報道,來自江西南昌的明女士爆料稱,自己家小朋友的數學作業,老師要求讓家長批改,但是自己是單親家庭,平時忙於生計根本無暇給孩子批改作業,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學歷也不高,所以也不會批改作業。對此,佈置作業的數學老師回應稱,平日老師工作量飽和,讓家長改能提高效率,節省一些時間。

“媽媽不批改作業,老師要求寫情況説明”,重重禁令之下,為何改變不了“家長羣變作業羣”?

圖為來自澎湃新聞。

教師讓家長批改作業是違規行為

不得不説,無論是此前“我就退出家長羣怎麼了”的憤怒,還是這位單親媽媽的無奈,都容易引發民眾的共情。但實際上,情緒性的爭論只會加劇矛盾,只有重新回到“家校責任如何釐清”議題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就此事而言,涉事老師的“提高效率、節省時間”的回應看似有理,但其實根本站不住腳。

去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佈置懲罰性作業。在這一意見發佈後,有的地方教育部門也進一步下發文件,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這就意味着,不管有多麼高大上的理由,只要教師給家長佈置檢查批改作業的任務,就是違規的,學校和有關部門就應該追究教師的責任,責令教師糾正。

現實卻是,不論是“家長怒退家長羣”還是“家長要寫説明”,暴露出的卻是家長面對違規行為“敢怒不敢言”的無奈,似乎是自己犯了錯一樣。

“媽媽不批改作業,老師要求寫情況説明”,重重禁令之下,為何改變不了“家長羣變作業羣”?

視頻截圖。

將家庭教育窄化為知識教育有多重弊端

本質上,把家長羣變成壓力羣背後,是很多教師對家庭教育跟知識教育邊界的混淆。

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給孩子進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然而,當前的家庭教育,卻被學校、教師捲入到知識教育中。學校和教師稱,這是家校共育,共同關注孩子成長,但實際是家校“共教”,就關注孩子的學業、分數。

這種做法,無論對學校、教師,還是對家長、學生,都有多重弊端。

首先,並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少學生連作業也不記,而是回家問家長,久而久之,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培養。

其次,作業是教師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教師佈置了作業而不批改,怎麼掌握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調整實施因材施教?

再次,拋開不少家長本身有繁重的工作不説,家長的文化程度也不同,也缺乏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很難用科學的方法,結果製造了親子矛盾,也加劇家長的焦慮。

因此,要消除家長的不滿情緒,避免將家庭教育窄化為知識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就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職。

推進學校治理改革,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歸其位

問題來了:從國家到地方對此都早有明令禁止,重重禁令之下,為何改變不了“家長羣變成作業羣”呢?

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監管缺位。

治理這一問題的主要責任在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但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教育政績就是升學率。鑑於此,需要強化教育督導,對不履行職責的地方教育部門要嚴肅追責。

二是沒有建立能發揮作用的家長委員會,並明確家長委員會的職責。

學校辦學分教學事務與非教學事務。教學事務應該由教師委員會負責,這才能保障教育教學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非教學事務則應該由家長更多參與,如是否購買校服,保障食堂衞生安全,要由家長委員會參與決策、監督。

但當前,很多學校要求家長參與教學事務,反而非教學事務參與不夠,這也是錯位的。而沒有有效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也導致家長相對於教師、學校處於弱勢,教師安排做什麼就得配合,家長擔心不配合教師會對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因此,家長羣變為作業羣,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混淆、家校關係錯位所致。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歸其位,避免教師將批改作業的“包袱”隨意甩給家長,還需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並推進學校治理改革,將錯位的家校關係“扭”回來。

□熊丙奇(教育作者)

編輯:陳靜 校對: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7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不批改作業,老師要求寫情況説明”,重重禁令之下,為何改變不了“家長羣變作業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