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周明國:防治卵菌病害化學農藥必不可少,靶向農藥將是未來研發方向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北京2020年9月23日 /美通社/ -- 卵菌病害給許多農作物和花卉植物造成毀滅性危害,現在仍每年給全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如何防治好卵菌病害,已經是擺在當前農業生產者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卵菌病害是藻菌綱真菌中的一類病害,屬於鞭毛菌亞門,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又發生了很多變異。目前我們所知的卵菌種類非常的多,約有700多種,而它又分為水生和陸生的,但我們主要關注的還是可以侵染植物的陸生卵菌。這些卵菌病害給許多農作物和花卉植物造成毀滅性危害,現在仍每年給全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如何防治好卵菌病害,已經是擺在當前農業生產者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為此,《農藥市場信息》傳媒記者特別採訪了植物病理學和農藥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教授。

卵菌病害最重要的三種類型你知道嗎?為何他們如此難防難治?

卵菌病害中最重要的三種類型分別是霜黴病、疫黴病和腐黴病。這三種類型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危害植物在土壤裏的組織,一類危害植物地上的組織。如腐黴菌主要危害地下作物根莖,可以導致種子腐爛、幼苗猝倒及與地面接觸的肉質果實腐爛等;而疫黴菌既可以為害作物地下部位,也可以危害作物地上部位;霜黴菌則大多為害作物地上部位。這些病原菌危害作物的種類很多,主要出現在瓜果蔬菜上,如我們經常食用的黃瓜、番茄、辣椒、大白菜、馬鈴薯等蔬菜品種,葡萄等果樹上也比較常見。

卵菌病害中最難防難治的當屬霜黴病和疫黴病,為什麼難防治呢?一是這些病原菌生長、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短時間內形成巨大的病原羣體,從而造成毀滅性的危害。而且他們的侵染週期很短,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大範圍的流行,很快引起病害的暴發,常常導致防治措手不及。

此外這些病原菌可以產生卵孢子在土壤和病死的植物組織中長期存活,一旦遇到了適宜的温度和濕度,可以在短短的5~7天內,迅速萌發、侵染,發病、形成新的孢子囊,再次侵染危害。他們完成一個週期僅需5~10天左右,反覆多次侵染植物。孢子囊還可以通過雨水、氣流、農事操作進行較遠距離的傳播危害,造成病害流行。

更讓人頭疼的是這些病原菌在侵染植物之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等到可以發現的時候,病原菌的數量已經多到很難控制,這也是卵菌病害難防難治的重要原因。

防控卵菌病害化學農藥必不可少,其重要程度未來仍難以改變

100 多年來,為了控制卵菌病害,世界各國的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的人會提出不同的防控方案,如通過生物防控、化學農藥防控,還有選用抗病品種進行防控等。但各種防治方案中,想要作物能夠優質、高產,化學農藥防治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霜黴病和晚疫病這類能夠在短時間內大暴發的病害,只有通過化學藥劑防治才能將其控制住。

多年來,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可以防治卵菌病害的藥劑,如代森類殺菌劑如丙森鋅、銅素殺菌劑如波爾多液、酰胺類殺菌劑如雙炔酰菌胺和烯酰嗎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如吡唑醚菌酯、吡啶酰胺類如氟吡菌胺,以及其他大家熟悉的殺菌劑如百菌清、霜脲氰、甲霜靈、霜黴威、氰霜唑等。據統計,目前卵菌殺菌劑佔當下殺菌劑市場份額的21%,而且隨着農產品商業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卵菌病害的化學防控需求還會增加,由此可見防治卵菌病害的殺菌劑的重要程度。

但隨着對殺菌劑的安全、高效、低毒要求不斷提高,當下使用效果較好、毒性較低的殺菌劑都是選擇性殺菌劑,它的問題是持續使用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已經是我國卵菌病害防治的重要難點之一。

卵菌抗藥性產生的原因,如何才能進行有效防控

那麼,卵菌的抗藥性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是病菌感受藥劑作用的靶標發生了遺傳變異,對藥劑變得不敏感,藥劑失去作用,病菌因此就產生了抗藥性。

二是病菌代謝途徑發生了遺傳變異,減少對殺菌劑的吸收、增加對藥劑的代謝能力,如降解、排出、鈍化等,降低了藥劑的作用,病菌表現抗藥性。由於卵菌的繁殖速度和繁殖量高於害蟲和雜草的數千至數萬倍,所以病菌相對於害蟲和雜草也更容易形成高水平抗藥性的羣體。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如何有效防控抗藥性強的卵菌病害呢?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使用高效、低毒的選擇性殺菌劑,產生抗藥性是必然的,但是造成抗藥性危害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只有形成能夠引起病害流行的足夠大的抗藥性羣體,才能造成防治失敗。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農藝措施等多種手段降低抗藥性強的病原菌數量,如通過通風改變大棚温度和濕度等等,給這些病菌製造不利於發病和生存的環境,從而避免和延緩抗藥性的發生。

在使用藥劑上,我們可以交替、輪換、混合使用不同作用靶標的農藥,防止相同作用機理的殺菌劑混用。當然我們現在也擁有多個效果突出的化學防治藥劑,如吡啶酰胺類殺菌劑氟吡菌胺就是其中一個,它擁有獨特的作用機理,與其他的殺菌劑沒有交互抗性,既可以單獨使用,用藥量小,效果好,還可以與其他產品復配使用,如與霜黴威、乙膦鋁、氰霜唑、霜脲氰、丙森鋅、烯酰嗎啉等復配,對防治卵菌病害,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氟吡菌胺具有優異的薄層傳導特性和向頂性內吸傳導活性,能從葉片上表面向下滲透,從葉基向葉尖方向傳導,保護新生組織,此外氟吡菌胺還可從根部沿植株的木質部向整株作物分佈。

抗藥性治理的原則是降低抗藥性羣體的數量,因此注意監測抗藥性羣體發展態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套抗藥性監測體系或者網絡,可以有目的地去指導我們新農藥的研發,指導農藥科學使用,也有利於相關部門對農業生產進行管理。

科學發展是不能滿足於現狀的,因此我們不能停留在現有的藥劑上,要不斷地去研發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新農藥,我們需要有顛覆性的思維。現在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發展迅速,我們已經能夠解析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敏感的靶標分子結構特徵,發現病原菌生長、發育、致病的關鍵基因,我相信它將指引我們新農藥的研發。針對病原菌分子靶標的特異性結構研發的靶向新農藥,不僅會實現更加安全、高效的目標,而且農藥研發的成功率會大幅度提高、大大縮短研發週期和降低成本。因此,綠色靶向農藥創制必將推動農藥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周明國教授簡介

農藥學和植物病害防控專家,在殺菌劑毒理與抗性基礎研究及抗藥性農作物病害防控技術創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先後發現了植物病原真菌b2-微管蛋白和肌球蛋白I兩個選擇性殺菌劑新靶標及藥敏性結構特徵,研發和推廣應用了綠色靶向殺菌劑及其高效應用技術,攻克了稻、麥鐮刀菌病害及果菜重大流行性病害的防控難題。

揭示了常用殺菌劑毒理學機制,研發和推廣了多種增效減藥應用技術,有效控制了鐮刀菌毒素污染,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探明瞭常用殺菌劑抗性發生和發展機制,研發了單鹼基變異的抗藥性高通量簡便檢測系列技術,為實現重要植物病原菌抗藥性早期預警和可持續高效防控提供了技術保障。

研發的系列增效減藥和抗藥性治理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避免了重大病害突發性危害,取得巨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1、1、3),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英、美、加、澳專利5項),發表論文350餘篇,為我國建立殺菌劑抗性研究方向和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做出重要貢獻。

現任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農藥抗性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殺菌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原載於2020年9月5日“農藥市場信息”微信公眾號)

2020年9月8日起,拜耳悦農堂在快手APP上進行拜耳科普大講堂系列直播活動,講解最新的卵菌病害防控知識、抗性治理措施、氟吡菌胺的創新運用技術,共同利用氟吡菌胺,科學防控卵菌病害。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UW1CFEnnQIKRaObNN50s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