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高成兒
秦漢,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比較輝煌的時代,隨着時間流逝,它們都已經灰飛煙滅,給後人留下一座座皇陵。在這些陵寢中,運氣最好的非元朝莫屬,因為沒有人知道它們的確切位置,想盜墓?根本無從下手;其次是明朝和清朝的,因為離當代比較近,地面建築相對完好,朱明王朝除了倒黴的萬曆皇帝,其他地宮都安然無恙;清朝被盜的多一些,東陵幾乎全部淪陷,西陵稍好,只有光緒的崇陵被髮掘了;最有名氣的應該是秦始皇陵,位於驪山腳下,擁有世界奇蹟之一兵馬俑,每年吸引無數流量。最慘的是漢朝和宋朝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宮被歷朝歷代盜墓賊光顧了幾十遍,尤其是北宋皇陵,人們看到了,都不敢相信這是皇家墓地。
趙匡胤、趙光義等人的陵寢在河南鞏義,除宋仁宗永昭陵得到重建外,其他皇帝陵不是在田野裏,就是在道路旁。遠遠望去,只見一個不大不小的土堆,前面橫七豎八擺着幾十個石像生,有的大半個身子埋在土裏,就露一個頭;有的缺胳膊斷腿,身上全是歲月的痕跡。如果把封土前的石像生都給搬走,不知道的還以為就是個普通土堆,根本不會往皇陵這方面想。假如趙匡胤等人復活,看到這番景象,估計會淚流滿面,然後豁達地説:''拉倒吧,朕的大宋都亡了!''
完整的結構
假如時光倒流一千年,土堆就不叫土堆了,叫''陵台'',共有三層,每層都是正方形的;陵台下方是擺放皇帝棺槨的地宮,叫''皇堂'',這是整座陵寢最核心的部分。別説在陵台前種地、施農家肥,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靠近這片區域。因為趙家人以帝陵為核心,劃了一片廣大的區域,都是屬於陵寢的,無關人員不能涉足、耕種、樵採,否則治罪,皇陵的附屬土地叫做''兆域'',''好兆頭''的''兆'',一個很吉祥的名字。紹聖四年,太史上奏宋哲宗,請求把宋神宗永裕陵兆域的1300多座平民墳墓全部遷出。哲宗皇帝就質問他:遷墳會不會騷擾百姓?如果對百姓沒有太大影響,可以將它們遷出,但要給一定數量的補償。永裕陵建造前,那些墳墓就已經在那裏了。陵寢常常會佔用民田,帶來經濟糾紛。
陵台周圍,建有神牆、角闕,起到保護作用,連牆的名字都這麼高大上,官家真是有心了。神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開一座門,石像生整齊有序地擺放在南神門外,個個都是藝術精品,代表北宋時期我國的雕刻水平,因為是石頭,笨重、質地堅硬,不像木結構建築那麼容易被破壞,千年之後它們仍然可以守護在主人身邊。石像生的南端是鵲台和乳台,現在只剩下地基,如果想看實物,可以去宋仁宗的永昭陵。宋朝陵寢分為上宮、下宮兩部分,前面提到的都是上宮的,像大型的朝拜、祭奠通常在這裏舉行。下宮位於上宮的西北部,是墓主人靈魂起居的地方,比如永熙陵的下宮,宋太宗的畫像、生前穿過的衣物被供奉在那裏,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每天進獻食物給先帝享用。至道三年,宋真宗還特意安排五百名衞兵駐紮下宮,晝夜巡邏,保護先帝的''聖像''、遺物。
上、下宮周圍種滿了松柏,四季常青。所以兆域也叫''柏域'',上官、下宮也可稱之為''柏城''。現在陵寢四周全是農田,沒有密密麻麻的柏林,説明一千年來,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照看這些柏樹,官府安排了''護林員'',他們都被免除賦税,稱為''柏子户''。因為擁有特權,許多老百姓、有錢人爭着搶着要當護林員。景祐四年七月,宋仁宗進行整頓,下令減少柏子户的數量,永安陵、永昌陵各留四十户,永定陵留五十户,松柏的數量是有限的,不需要太多人照料,否則國家的賦税不就少了嘛。
為了超度先帝亡靈,趙家人還在兆域修建了寺廟。僧人每天誦經,給已故皇帝祈福。鞏義宋陵一共有四座廟宇,分別是永昌禪院、永定禪院、昭孝禪院、寧神禪院,為什麼要建四座呢?因為北宋皇陵彼此之間是有距離的,比如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捱得近,造個永昌禪院,專門給三位先帝服務;宋真宗的永定陵和永安等三座陵墓不在一起,再修個永定禪院給他祈福。這些寺院勤勤懇懇,為趙家人服務,趙家人又怎會虧待他們,常常賞賜良田、財物,維持寺廟運轉,每年還剃度僧人若干,因為會有老僧圓寂,青壯力量得補充進來,繼續給先皇誦經。
僧人去世以後,要被火化,骨灰安葬於墓塔之中,部分得道高僧會有塔銘,功能和墓誌差不多,介紹墓主的生平事蹟。昭孝禪院曾有一位辯證大師,他的塔銘被保存下來,向後人披露了昭孝禪院建造的起因:''神宗皇帝以孝治天下,凡世之所以奉先追遠之事,靡不舉焉。熙寧初,詔即永昭、永厚建浮圖氏居,以修梵福。五年功畢,敕額曰昭孝禪院,御書其榜。''宋神宗為了給仁宗、英宗兩位先帝祈福,建造了這座禪院,名字也是皇帝御賜御書的,説明地位崇高。墓主辯證大師在這裏當了二十年住持,把禪院管理的井井有條,得到太皇太后的肯定,下面的僧人,也沒有怨言。辯證大師去世於元祐六年十一月,俗壽七十有二。
奢華的葬禮
皇帝百年之後,難免寂寞,需要有人陪伴。在宋朝帝陵附近,分佈有許多陪葬墓,總數超過了一千座。規格最高的是皇后陵,北宋總共才九位皇帝,一百六十七年的歷史,其中有兩位還被抓到了東北,可是鞏義宋陵卻埋葬了二十多位皇后。像宋太祖一個人,先後就冊立過三位皇后,即賀皇后、王皇后、宋皇后,前兩位在他登基之初便薨逝了,壽命都很短,陪葬在公公宋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附近。為什麼沒有和趙匡胤葬在一塊?因為北宋皇帝生前是不修陵寢的,這和秦朝皇帝、漢朝皇帝、唐朝皇帝有很大區別,更奇葩的是他們駕崩之後,還必須在七個月左右的時間安葬完畢,否則老皇帝的靈魂無法進入太廟。
假如皇后比皇帝早走一步,那就只能葬在上一任皇帝的陵寢附近,因為現任皇帝的陵寢在哪都不知道呢。王皇后死在乾德元年十二月,乾德二年葬於永安陵之北;宋皇后死在至道元年,太宗執政期間,此時太祖已去世多年,她就可以祔葬太祖永昌陵之北,由吏部侍郎李至撰寫哀冊文。北宋皇帝的陵寢和西漢皇帝的有點像,帝后同塋不同穴,在一個陵園,但分開安葬。漢高祖長陵,劉邦一個封土,呂后一個封土;漢景帝陽陵,劉啓與王娡同樣異穴而葬;但她們不像宋朝,女性家屬會和公公葬在一起,往往是和丈夫或者兒子一起,比如薄太后與漢文帝。
要在僅僅七個多月的時間,將如此浩大的工程落實完畢,實在是太難了,非常考驗官府的財力、物力、人力。無論誰主持陵寢建造工作,都得壓力山大,天天睡不着覺。從實際效果看,每位皇帝基本上都可以及時安葬,用時最快的是趙匡胤,從駕崩到牌位安放太廟,只用了5個多月,6個月都不到,因為趙匡胤生前就選好了皇堂的具體位置,替治喪官員免去一項重要工作。開寶九年,他在永安陵祭祀完父母,讓侍衞拿來弓箭,親自射出,弓箭落下的地方,就是他百年之後棺槨埋葬的位置。而且宋太祖是北宋第一任皇帝,陵寢修造方面,很多制度還不完善,建造起來就比較快;後代皇帝越來越奢華,越來越講究,修起來就比較慢了。
陵寢營建需要大量勞動力,官府常常安排囚犯和軍隊參與施工,有時候工期緊張,人手實在不夠用了,還會徵發附近的百姓。在物料方面,需要數額較大的木材、石料,説起來很輕鬆,實際上卻是個苦差事,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材料往往要從深山老林裏獲得,一千年前,條件那麼差,有多危險不言而喻。據《永泰陵採石記》披露,給宋哲宗修建永泰陵時,共採集大小石頭兩萬七千六百餘塊,比修建宋神宗永裕陵時多了五千二百七十二塊。採石工作自二月十日開始,到五月十一日結束,歷時三個月,使用兵丁、工匠九千七百四十四人。期間遇到的困難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環境惡劣,一千七百多人患病,山上的醫療條件又不好,有的人病死了,就扔在附近,沒有時間入殮;第二是飲水困難,沒有合適的水源,有的人活活渴死。採石工作結束後,附近居民常常反映,山裏總傳出奇怪的聲音,''還我命來''之類的,應該是冤魂不散,官府趕緊請來和尚超度亡魂,請他們安息。在《二陵採石記》中,作者欣慰地説:''若匠若兵或死或亡,才二十有九人'',給欽慈皇太后的陵寢採集石料,死了二十九個人,他們歡呼雀躍,當作功勞刻在石頭上,用了個''才''字,才死了二十九個人,開心。為了讓一個死人住的更舒服,官府又逼死更多的活人,在趙家人眼裏,平民百姓就像螻蟻一樣,低賤的很。
陵寢竣工了,接下來要把皇帝的棺槨葬入皇堂,這又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你想呀,天子葬禮,屬於國葬,每一個步驟,都要慎之又慎,符合禮儀規範,這時就需要禮儀方面的專家進行研究;從開封到鞏義,一百多里路,得有人送葬吧,車輛、人員都需要調撥、管理;半路上,經過的道路、橋樑,必須好好整修,保證大部隊順利通過;這麼多皇親國戚、工作人員、安保人員,伙食、住宿都要妥善安排,又是個艱鉅的任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官家設置了山陵使、禮儀使、鹵簿使、橋道頓遞使幾個崗位,專職負責。趙匡胤下葬的時候,負責安保、車馬的人員就有三千五百多人;二十年後趙光義出殯,本來想安排一萬八千多人給他送葬,後來想想太多了,陵園都站不下,乾脆減半,九千四百多人;等到宋仁宗下葬的時候,一路負責安保的士兵,就多達四萬六千多人。那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十幾里路,一眼望不到頭。為了把一個屍體放入皇堂,竟興師動眾,耗費這麼多民脂民膏,這種國家怎麼能好。
靖康之變發生後,金兵入侵皇陵,大肆劫掠,盜取珍寶,連平民百姓的墳墓也不過放過。南宋朝廷派兵把金人趕走,可是撤退之後,金兵又會回來,採取更加瘋狂的報復。有一個叫方庭碩的官員奉旨謁陵,發現列祖列宗的陵寢都被盜挖了,最慘的是宋哲宗,他的屍體被拉出來,扔在路邊,慘不忍睹,方庭碩趕緊把衣物脱下,蓋在先帝身上。回去以後,把情況報告給宋高宗,趙構為之動容。若干年後,高宗皇帝在市場裏買到水晶,怎麼看也不像民間之物,經官方人士權威鑑定,這是永泰陵的陪葬品。鞏義皇陵裏的東西,卻在臨安城的市場上叫賣,趙構再次悲痛欲絕。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