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悲劇:屹立1300年不倒,卻在60年前徹底“消失”了?
中國是橋的故鄉,從古代開始就有橋的國度之稱,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而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都是世界橋樑史的創舉,它們代表着中國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現存的古橋不在少數,其中公認評出了四大古橋,它們分別是湘子橋、洛陽橋、盧溝橋以及趙州橋。但如同所有的古建築一樣,它們其實也難以保全,像趙州橋,它其實也可以説在六十多年前就消失了。
趙州橋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教科書中有一篇文章便是專門説它的,它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的上方。最早修建年份是在隋朝,《安濟橋銘》記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位李春可是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第一位橋樑專家,而趙州橋是他一生最偉大的傑作,也是他的汗水和心血凝結而成。李春在趙州橋上使用的敞肩圓弧拱形式,比西方整整早了六百多年。
從建成開始,它便成為了中國南北交通的要衝,向來有坦途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的美譽。從建成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的歲月,它成為了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在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這千餘年的時間裏,趙州橋經歷了八次以上的地震、八次以上的戰爭。數千年的人們或是車輛從它身上壓過,風刀霜劍、冰雪雨水在它身上衝蝕。
但它始終立在那裏,雄姿不減當年,能經歷這麼多年要得益於李春合理的設計。可如果真要説,它或許早在六十多年前便已消失了,那是源於一次維修。其實這千餘年的歲月,它能夠在雨水沖刷下屹立不倒跟數次的維修也有關係。第一次修繕是在唐貞元八年(792年)七月,這一年,它已經兩百歲。大水將橋北面熊策的金剛牆沖壞,橋台下沉,小拱有崩裂的跡象。
最終唐朝人用補石重砌的方法恢復了原狀,使得它與兩百年前無二。接着在宋治平三年(1066年)修了一次,時間越久,需要修繕的次數便逐漸增多。光是明一朝便修繕了三次,但動工程度都不大,也多是加固。一直到1952年,這次的修繕不同於以往,它徹徹底底的被換了個乾淨,變成了一座用鋼筋混泥土修成的“趙州橋”。
所以趙州橋大體上還是保留了原貌 可是1952年的那次修繕似乎與往常都不一樣。甚至有人説趙州橋在那次修繕之後就已經徹底消失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説法呢?1933年,梁思成在一篇叫做《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的文章中指出了趙州橋存在的問題,希望趙州橋的修復工程要儘快被提上日程。
但是當時人們都處於混亂的戰爭環境中,所以這個想法也只好作罷。1952年,梁思成再一次提出修繕趙州橋的建議。這一次他的意見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批准。於是全面的考察測繪就此展開,趙州橋從裏到外都變了一副模樣。不僅如此,人們特意在橋體中加入了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趙州橋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固。
有人因此詬病趙州橋“改頭換面”之後韻味不再,但是綜合考慮之下,修繕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