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教育部日前發佈文件稱,線上教育要積極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各級平台互動交流、智能答疑和個性化學習資源推送功能。學校要組織教師通過平台或互動工具軟件及班級羣、電話、視頻、面對面交流等多種方式開展師生互動交流;鼓勵學生通過班級羣、學習小組、學伴結對等方式,進行同學間交流討論、合作學習、互幫互助。
從利用在線教育資源這一角度看,用好在線教育資源,確實需要增加同學間的交流、互動,以彌補在線教育互動性不足的問題。然而,在開展在線教育、推動班級利用在線教育資源積極互動時,必須有一致的教育邏輯,防止各種管理規定“打架”。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適度使用在線教育資源,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要總體控制學生利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能一邊明令加強中小學手機管理,一邊卻又新增學生必須利用手機進行學習、交流的要求。
在筆者看來,針對在線教育資源的學習及利用,學生在進行在線學習後,可以在線下通過學習小組、學伴結伴方式進行交流,但不宜要求學校成立班級羣來進行在線學習交流,更不宜把班級羣建設作為一項考核指標。建立班級羣,讓學生在班級羣中討論,必定會增加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而且也會加大管理與引導的難度。某種程度上,以班級羣方式討論交流,是在給學生布置依賴電子產品的作業。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發文要求原則上不得將手機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與這一要求對照,就不難發現,“鼓勵學生通過班級羣互動”與“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是矛盾的,前者的實現必然會導致學生使用手機時間的增加。這種矛盾也必然導致中小學校和家長無所適從。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首要的一點在於,有關部門在出台規定時,應有系統和全局思維。不能在抓學生視力時,提出要控制學生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減少教學和作業對電子產品的依賴;而在提到發展在線教育時,就想方設法把教學和作業的所有環節都儘可能電子化,把完全可以在線下、不需要電子產品就可完成的教學和互動活動,也要求在線上藉助電子產品完成,並將其列入考核與評價。
從育人出發進行的科學教學管理和教育創新,在任何時候都是“剛需”。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把開展在線教育、使用電子產品教學等同於教育現代化的錯誤價值觀,至於此舉是否有助於提高教育品質,是否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則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考慮。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過度追求形式化的教育現代化指標,但值得一再強調的是,那並非真正的教育現代化。在人工智能、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資源當然應該用於教育教學中,但應該結合教學實際,由教師自主決定進行使用,不能為在線教育而在線教育。
鑑於在線教育更多是進行學科知識教育,而我國基礎教育本就存在重學科知識教育,輕生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非知識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在我國使用在線教育,或有助長應試教育的傾向。要理性看待在線教育,緊緊圍繞“育人”這一核心,時刻警惕學生“增負”、加劇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0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