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圖靈獎得主的圖靈獎得主”為何每年堅持來滬工作三個月?
今年82歲的圖靈獎得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已經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教了五十餘年的書,堪稱計算機科學教育的“活化石”。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教生涯中,他培養的博士生中有近十位當選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還有兩名學生拿到了圖靈獎。
因為鍾情於教育,自2011年起,霍普克羅夫特作為訪問講習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擔任人工智能(AI)領域的研究生導師,併為本科生授課。近日,在受疫情影響闊別中國16個月後,這位享譽全球的學術大師再次來到上海,走上他熱愛的講台,並將參加今天在滬開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大會前夕,霍普克羅夫特在上海的辦公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深刻影響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信息革命,人工智能是這場變革的主要推動力。未來世界需要懂AI的人才,培養人工智能領軍人才是決定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連續十年來滬潛心帶教本科生
1965年,霍普克羅夫特走上康奈爾大學講台,為學生教授計算機科學,至今他已被15個國家聘為客座教授。最近十年,他每年堅持來上海工作三個月,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教育、科研的最前線。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致遠學院,旨在培養基礎學科領域的未來學術大師。為此,學校從全球範圍尋覓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的一流學者為學生授課、擔任導師。霍普克羅夫特就是那時加入致遠學院,並於2011年12月開始給致遠學院計算機科學方向的學生授課。
作為擁有50多年教育經驗的“老教師”,霍普克羅夫特注意到大學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學術輕教育”的現象。他説,“較長時間以來,一些大學教授更多的身份是‘研究員’,而忽視了自己身為教師的‘第一身份’。”他也因此十分珍視每年在上海工作的三個月,不僅把最重要的日程安排設定在了“教學”這件事情上,還親自“下場”帶起了本科生。
霍普克羅夫特告訴記者,十年來,他在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教授兩門本科生課程,每門課大約有30位學生。他還組建了由全球知名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講座教授組,引入國際一流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在上海交大,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計算機科學中心。在這裏,教授們無需疲於申請科研經費,校方也不給予其科研考核,而目標只有一個——集中力量培養人才。迄今,已有500多名本科生得到了這位圖靈獎大師的親自指點。
“最能啓發學生的教授”上課不用PPT
“當我看到學生們臉上露出迷惑的神色時,我就知道,得改變表達方式了。我會換一種説法,直到他們能夠聽懂為止。”談起教學,霍普克羅夫特有説不完的經驗。難以想象,這種有些“遷就”學生的教學方式,竟是圖靈獎大師的教學“秘笈”。
事實上,在康奈爾大學,霍普克羅夫特被學生稱為“最會啓發學生的老師”,他十分關注培養學生的興趣。這其實與他的親身經歷有關。小學時,他的老師曾讓他在眾多書籍中挑選一本最感興趣的去讀,他把這個方法用在了自己的課堂上。他認為,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場所,每一次講課他都會審視自己是否充滿熱情,如果能從學生中聽到一個很好的提問,他就會像孩子一樣開心不已。
在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流傳着一個名叫“智慧光束”的小故事。2013年12月的一天晚上,霍普克羅夫特正在教室裏給計算機科學班的學生講課。突然,教室裏的日光燈因跳閘而熄滅,突如其來的黑暗打斷了授課,“這是在提醒我應該下課了嗎?”他幽默地説,學生們大笑起來。隨後,霍普克羅夫特邊笑邊拿出了隨身攜帶的手電筒,用光束照亮黑板上的題目,繼續為大家講解。
據霍普克羅夫特本人“爆料”,他上課不怎麼用PPT,仍然以板書的教學形式為主。這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科學包含了數學、密碼學、邏輯學等內容,而這些都需要推導或演算,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他對三尺講台的由衷熱愛。憑着這一股子熱愛,霍普克羅夫特“教”出了兩位圖靈獎得主:1986年與他同獲圖靈獎的羅伯特·塔揚,是他在斯坦福大學學術休假期間指導的博士生;2021年圖靈獎得主、“龍書”(編譯原理課程的經典教材)的作者之一阿爾弗雷德·阿霍則是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期間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
以大師孕育大師,這兩段特殊的師徒關係似乎給出了一條培養頂尖科學家的成功路徑。
中國擁有大量高素質AI人才
2018年,霍普克羅夫特受教育部邀請參與評估中國44所頂尖大學計算機科學的教學質量,他的評價指標很簡單,那就是本科生課堂的教學質量如何。比如,教師是不是熱情,能不能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哪些學生參加了課程,他們是否感興趣等。
在他看來,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處於第一陣營。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0》,2019年,在全球近五年TOP100人工智能高被引論文中,有21篇來自中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過3萬件,比上年增長52.4%。
霍普克羅夫特説,從水平來看,上海交大的學生和康奈爾大學的一樣優秀。從受到高水平教育的人口數量來看,中國有世界上20%的人才,美國只有4%,因此中國會有很好的發展。
不過,中美的計算機科學教育也有不同之處。 “美國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基礎研究,因為企業擁有足夠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承接了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但中國沒有那麼多科學家和工程師,這使得企業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霍普克羅夫特説,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的計算機人才依然供不應求。
事實上,康奈爾大學10%的學生都在學計算機,這在美國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但在霍普克羅夫特看來,有效提升計算機人才數量和水平的方式,並不是盲目地擴建計算機學院,而是提升本科教育的質量。
“未來,上海會成為全球AI領先城市,對此我堅信不疑。”霍普克羅夫特説,上海有40多所高校設有計算機科學專業,如果讓更多高水平教授親自帶教本科生,足以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表示,自己未來的使命就是培育更多的優秀年輕人,讓他們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革。
作者:沈湫莎 李冰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受訪者提供